
一場「Unscheduled」的疫情,在2020年甫開始就翻轉了全球人類的命運。經濟蕭條,各行各業步入寒冬;在人人不敢出門、畫廊不敢開門的情況下,藝術買賣市場亦受影響。渡過了沒有文藝大事件的三月「藝術月」,最近香港隨着限聚令放寬,終迎來半年來首個實體的藝術博覽。
由香港畫廊協會策劃的《UNSCHEDULED》選址大館警察總部大樓內古蹟文物複式展室,佔地兩層;雖然面積與大型藝博難以相提並論,這種場地的限制反而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增加藝術的貼地感;而連結十二間本地畫廊、每間畫廊各展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相比以往每間畫廊均「百花齊放」,這樣聚焦於單一藝術家作品的策展模式也可說是十分少有。對策展人兼藝術家郭瑛及黃志恆來說,促成是次展覽固然是一次在偶然下誕生的經驗;正正是意外誕生的展覽,更能讓策展概念自由發揮,試試能否在「變幻原是永恆」的2020年,為藝術市場開拓新可能。

生於意外的展覽 正是突破的契機
黃志恆表示籌辦展覽的想法始於3月左右,當時因疫情嚴峻而令畫廊人流減少。香港畫廊協會當時希望為旗下會員舉辦一個能進行買賣的藝術展覽,而找上黃郭二人擔任選擇畫廊、審核其申請展出的作品和策展的工作。

雄心壯志的兩人坦言當初招募參展畫廊的時候,其實有些很實際的考慮。他們很想利用這機會,改變藝術博覽會一直以來的「傳統」:「首先是我們限制了畫廊,展出的只能是單一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希望觀眾可以聚焦於藝術家的作品特色本身,多於其他過於雕琢的策展特色。」這對一向「推得幾多得幾多個artist」、「百花齊放」的參展畫廊來說,是一項新挑戰。「第二,是希望概念性上,以亞洲的藝術作為中心。以亞洲藝術家佔展覽大部分,除了希望有大家更能代入的感覺;更實際的原因,是因為身在亞洲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在疫情期間來說是會較容易運輸。」對這次小型藝博來說,也是對近年一直在各大城市粉墨登場,強調其「國際性視野」、東西交匯的大型藝博一次「跨越傳統」的突破。

黃志恆和郭瑛表示,訂好兩項原則便自由接收畫廊的參展申請,後來才在計劃書裏選擇和整理。所以縱觀最後落實的畫廊參展作品,觀眾會發現好像沒有統一的性質、脈絡和主題。作品題材從個人情感抒發到針砭時弊的社會議題、風格從傳統水墨到現代抽象等應有盡有,黃志恆則笑言幸好這次的設定是個展,讓每位藝術家都展現各自切入的角度,令觀眾真的可以回到藝術家自己的藝術本身。「藝術家展的有可能是某一個系列、又或者幾個不同系列的作品,所以是很好的機會,可以一次了解藝術家不同階段思想上的變化。」

親身在展場走了一轉,同樣從社會議題出發的本地藝術家麥影彤畫作及中國藝術家劉勃麟攝影作品最吸引我的眼球之餘,也令我觀展完畢後回想多遍,實在不容錯過!
實體展覽何以重要?
然而其實這幾個月裏,全球對網絡使用的高黏著度,也令網上拍賣及線上畫廊導賞大行其道。為甚麼還要堅持舉辦實體展覽?作為策展人之一,一直觀察市場動態的郭瑛表示一些歷史悠久、售賣大師作品而又有穩定二手市場的大畫廊,其實不會因疫情而出現即時的影響:「從收藏家的角度來說,譬如我要買一張名藝術家、像畢卡索那樣的作品,其實我也知道價錢大概是怎樣,有沒有看到實物也不會影響我的購買慾。」然而一些較年輕或處於職涯中期藝術家的作品,觀眾對其沒足夠認知,不能親睹他們的作品確實會影響觀眾的消費意慾:「年資較淺、或者經營本地及亞洲藝術的畫廊如是。」她補充。
兩位策展人笑言像這次展出的藝術家,其實她們也不是全都認識,難以單憑收到的計劃書就能判斷作品真實的質素。「像吳松作品《杜鵑花》,就是要現場觀賞才能看到其肌理和質感。」郭瑛說。黃志恆也分享了自己的心水作品:「黃丹的《過目》,也是要現場看才有那種模糊的感覺和溫文的氣質。」所以她們認為籌備實體展覽,無論對已發跡還是新晉的藝術家,還是有其重要性及標誌性。
線上線下能共存
兩位藝術家直言認為這次藝術家和畫廊一起在經濟不景的疫市裏、冒險調撥資源參與展覽,其實能在本地藝術圈內、甚至國際藝術圈傳遞着很正面的訊息,鼓勵藝術家繼續創作;也表示這次門票收益除了分給會員,也有部分會捐給本地社企「牽手.香港」以支援抗疫工作,對社會也起了正面作用。但對她們來説,其實藝術界線上和線下的發展是兩種模式,不存在有你無我、非黑即白的判斷,而是應該雙線並行、慢慢地同步發展而取得平衡。黃志恆認為線上的買賣平台和展覽平台均是透過網上的裝置實現,其實有很大的創造空間:「可能應該聚焦於如何追求一種digital tool(數碼工具)的最大化,如何令觀展經驗產生一些不同的結果。所以線上的資源發展下去,其實就不會是替代實體經驗的工具。 」

郭瑛則表示期待藝術界在未來會如何像她們那樣、把site specific(實體場域特定)才能發揮的創意投放於發展網上的工具:「當然這需要技術配合,但在越來越多人討論的情況下,這是『有得做』的。」
《UNSCHEDULED》
日期及時間:
即日至6月26日(12-7pm)
6月27日(12-6pm)
地點:大館01座複式展室
入場費:
$80(成人)
$40(全日制學生、60歲及以上長者、殘疾人士及其陪同者)
*12歲以下免費入場
撰文:熊天賜
攝影: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