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的香港,關於這種正常的女性生理現象,還需要多作教育嗎?帶着疑問到訪展覽,當天恰巧是6月12日早上。在彷彿大事發生前的氣氛下,策展人林潔汶Irene 和我在位於常為「抗爭Hot Zone」油麻地的藝術空間內暢聊,嘗試為我的疑惑作出解答。

「除咗催淚彈影響經期呢啲Biological嘅嘢,我都有諗過如果嚟M嘅話,仲可唔可以出去抗爭呢?有啲人M到真係會暈低,本身已經好危險;或者如果我有用月經杯,但係俾人拉咗返差館,又可唔可以喺入面倒咗我個杯呢?」月經這種在現時大事大非下、彷彿無關痛癢的「雞毛蒜皮」事,其實依舊影響着每位女性:「其實無乜人遊行嘅時候會留意到,可能你隔離個女仔其實嚟緊M,或者會有好多唔方便;我哋未必會留意嘅呢啲小事,其實影響住每一個人。」展覽談月經教育、男性角度想像和破除迷思;然而最終欲傳達的,可能是簡單無比的概念——對個體的尊重(respect)。

「 第廿八天 The Twenty Eighth Day 」策展人林潔汶

月經是性暴力?

「同平時畫廊唔同,大家上到嚟會見到空間細、展品又少;其實我哋比較著重同事同觀眾交流,令觀眾覺得同佢哋生活有連結,可以諗多啲嘢。」展覽場地「480.0」由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經營,一直以倡議性別教育為目標而以不同題材介入;這次則因5月28日為世界月經日,令策展團隊想到以月經為題材籌辦展覽。在Irene等人眼中,月經其實一直是性暴力議題其中一個面向,只是表達形式非「強姦或者性侵嗰啲」,而令大家較難以想像:「其實當事人接受唔到、唔情願嘅,已經可以係性暴力。例如某啲國家其實唔接受女仔有月經,佢哋係唔可以入廟拜神甚至番屋企;所以有人會喺屋外搭間屋仔俾屋企人M嚟嘅時候住,好多呢啲迷思。」實在讓人感到非夷所思。

朱仟青作品《Consecration》

本地藝術家朱仟青以此為概念創作了《Consecration》,以自己使用過的月經棉條、經風乾消毒後重製成花束並帶進廟內「拜神」,嘗試為被傳統習俗所排除的女性生理現象反擊:「所以有趣在佢挑戰嘅係民間傳統話唔俾生理期嘅女性入廟拜神,但佢拜嘅係天后廟、代表住『生育』嘅神。即係同月經有關,咁點解唔可以?」看着乾透後的血跡,這種真實感難免讓作為男生的自己有種難以言喻的不自在。

近距離觀賞乾掉的經血跡,是奇特的視覺體驗。

男生也要懂月經?

也許察覺到我眉梢間透露的不安,Irene邊笑邊介紹牆上的美國女權主義作家Gloria Steinem文章《If Men Could Menstruate》。她表示希望拉近展覽與男性觀眾的距離、擴闊大家的想像:「佢會想像如果男人有月經,喺一個咁父權嘅社會會發生咩事;可能會變成一件鬥多、鬥勁而唔係一件shameful(可恥)嘅事,好似平時『鬥JJ』咁(男性間比較陽具長度,顯示其作為男性之優越感)。」值得留意的,還有文章帶起關於「月事貧窮」與税收調整可能的討論:「好似而家嘅社會,一個女仔人生可能會有400次月經。如果一個女仔一日要換三次M巾,嚟一次M其實已經要使100蚊。咁乘落去,一啲貧窮家庭係真係無咁多錢負擔得到,所以文章討論到會唔會有可能有唔同嘅税收待遇。」

Gloria Steinem作品《If Men Could Menstruate》,激發觀眾小宇宙。

Irene直言月經是「all gender issue」,不論原生或自身性別認同為何,這都是每個人都需要關注的議題:「無論月經定性暴力都好,好多時好似淨係關女人事,但你都會有女性朋友同屋企人,有無了解過佢哋嚟M嘅時候承受緊啲乜?正如你病咗嘅時候屋企人都要照顧你,點解你阿媽嚟M唔舒服又會覺得唔使理佢?」月經和其相關的性別議題,在Irene眼中不只是「gender issue」,而是尊重每個個體的體現:「其實好多議題都係講緊基於尊重,如果你真係『respect』一個人。」

來自本地環保月事用品專賣店Happeriod的展品《小男生的月事說明書》,Irene表示作品由主理人Zoe和一位已為人母的生物老師「搣時媽媽」合作,羅列世界各地月經禁忌、「嚟M」時會產生何種感覺、該如何應對等不同「男性應該要識同要知嘅嘢」。

軟性月經教育

然而造成大眾面對包含月經在內的性別議題一知半解,很大程度上是香港教育制度一直對性別教育採取「don’t ask, don’t tell」的避諱態度。即使中學性教育課有月經的內容也不會讓男學生參與,成長過程中又怎會切身處地了解女性月事之苦,從而懂得體諒她們生活上面對的難處?反之亦然。

Happeriod其中一份展品《經書》。

Irene表示教育的不足令家長也不懂得該怎麼針對月經現象對孩子進行教育:「應該好多女仔都試過同阿媽去廁所,會好驚訝點解阿媽流血。好多時家長唔知點解釋會求其講兩句帶過就算,但如果係自然現象,其實係唔需要收埋。」她表示曾經有女生想轉用較衛生巾環保的月經杯,豈料遭家人以「塞啲嘢入去會破處」為由反對,「為咗扮有嚟M」甚至仍然花錢購入衛生巾放在家中。

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其形塑的價值觀,將代代相傳。

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本地環保月事用品專賣店Happeriod在展內擔起重責,展出作品大部分均為資訊性面向。「例如新做嘅一個《初經寶盒》,target唔係淨係啱啱嚟M嘅女仔;而亦都話俾家長知應該點教導個女,話佢知月經係咩嚟、應該以點樣嘅態度面對。」亦有很多男性也未必見過的月事產品,月經杯、棉條和布製衛生巾等各類產品有齊,讓大眾「認知呢個世界唔係得M巾」。考慮到硬橋硬馬「講經」難免尷尬,Happeriod也展出「Period game」,嘗試從輕鬆一點的角度介入,方便觀眾進行討論:「《A Celebration of VULVA Diversity》呢本書有啲似《陰道讀白》(1990年代中美國名百老匯劇),藝術家叫受訪者影低自己私處,由佢畫番出嚟同寫番每個『陰道故事』。」書本配合紙牌遊戲,鼓勵玩家不要害怕正視私處,唸出如「陰毛」這種平常或會避諱的字眼,希望在過程裏慢慢撕下性器官或性現象多年來被妖魔化的標籤。

藝術家陳凱彤同樣針對挑戰「被妖魔化的性別」議題,展出兩份作品。剌繡作品《What Women Are Made Of》以鮮豔顏色表達女性「有腦有心有陰部」;而子宮同樣是十分有力量的器官,是構成女性的重要部分,不需要為其感到羞恥。而幽默之作《Having Red Wine Every 28 Days》以紅酒諷刺衛生巾廣告常以藍色液體「潔淨化」經血之餘,更有另一層意味:「佢好鐘意喺Instagram放畫曬性器官嘅圖,但初初會俾人以裸露為由封鎖;佢後來加雀仔或者其他圖案遮住就無事,所以佢開始走吓呢啲制度上嘅精面,話俾人知身體係唔羞恥嘅嘢。」這種「自我審查而避開自我審查」的創作手法極具玩味之餘,已全面覆蓋我們生活的社交媒體、其投射的價值觀是協助我們變得更聰明還是愚笨,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陳凱彤作品《What Women Are Made Of》(左)
《Having Red Wine Every 28 Days》(中)

時代巨輪裏也不要忽略小事

Irene表示展覽固然欲傳達破除迷思的「Period Positivity」(月經正向)觀念,然而亦維持其開放性、歡迎觀眾分享想法:「唔想件事好負面,一講性別就係女人好慘咁;所以呢度都唔想好似講talk咁悶咁單向,而係會有塊版俾大家寫低個展inspire到你啲乜。」她坦言香港年輕一輩、無論男女對於討論月經似乎已沒有像以前般尷尬。然而某些仍未破除的迷思,還有待大家踏出更大的一步:「其實好多myth(迷思)都係來自唔了解,所以都係想大家有疑問就開放咁問。」

理大設計系學生周樂淇作品《迎悅別注》,以明亮的用色和包裝推送月經知識,其中更涵蓋社會學等不同角度分晰。

Irene感慨表示,曾想過在這般大事大非的日子裏,講月經這種「雞毛蒜皮」的議題是否不適合。然而她相信在政治漩渦裏,大家「坐埋一條船」,理應容納不同個體和自己並肩而站;本着「respect每個人嘅故仔好重要」的精神,她選擇繼續討論政治以外、在她眼中同樣重要的議題:「希望大事大非嘅時候,大家都可以見到生活中嘅小事、甚至每一個個體。」

策展團隊樂意接收觀眾意見,搭建討論空間。

「 第廿八天 The Twenty Eighth Day 」

日期:2020年5月30日至6月21日
時間:逢星期六及日 1100-1900
地點:480.0 性別x藝術空間

撰文、攝影:熊天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