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於第58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香港館開幕,今天2020年7月1日「謝淑妮:與事者與事」展覽於西九文化區開幕。一年時間過去,文化者上年以〈謝淑妮:香港是流動的身分〉為題的文章主題(https://wp.me/p9oTr7-2R0),聚焦展覽中香港人身分的代表元素。今年展覽回歸香港,我的眼球則聚焦到「與事者」的身上,那是我上年感覺到好奇,而未有在影片表達出來的角度。

「在人們權利被剝奪的社會中,『與事者』的概念顯得尤為重要。當權利被剝奪時,他們沒有持股人、選民、業主等稱號(或許只有消費者及納稅人);儘管他們沒有稱號,『與事者』是一個默認稱號去提醒當權者這些群眾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它亦是一個賦予每個人話語權的稱號。」—— 藝術家謝淑妮 Shirley
-1024x576.jpg)
由「與事者」到「與事者與事」
單看字面「事」、「者」有着關係是不變的,Shirley 回應我對「與事者」和「與事者與事」之間的提問,正中我對這兩組字的疑惑。
「『與事者』的概念源自管理學理論,而理論本身可應用於不同的情況與程度。『與事者』和『與事者與事』均建基於這強調能動性及適用於各種情況的關係理論。我喜歡這個題目語帶雙關,物件形態與概念相互揉合。」她如是回答。
如果「與事者」是一個賦予每個人話語權的稱號,我想「與事者與事」就是對每一個持分者應有的尊重。「與事者與事」這一點其實在先後兩次佈展時均是非常強烈的,Shirley 沒有事先繪畫草圖或編碼令作品有既定原貌,她指出:「我偏好以橫向連繫、協商和自由的方式去建構一個環境,而不是由上而下和中央指揮的方式。」兩次都可以說是即興砌成的作品。



今次Shirley 和策展人李綺敏 Christina 因為疫情關係無法親身佈展,故由M+ 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周宛昀 Olivia 在現場使用多組攝影機和視訊通話協助佈展,Olivia 形容:「真人在現場可能10秒就能溝通明白需要如何改動,但今次則是透過不同角度的攝影機觀察,慢慢梳理好空間結構才可以決定,原來10秒的時間可能變成要20分鐘,加上三地時差其實就好像是跑一場接力馬拉松。」我認為這點反而更加強了「與事者與事」的根本。

由呈現香港變成與事者與事
我覺得與威尼斯展覽時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呈現香港變成與事者與事,除了場地空間改變,我認為展覽的佈置也因為面向的群眾強烈改變。
Shirley 的雕塑有一點是很有趣的,就是我們可以不同的組合和小件中找到林林總總的故事。

單是作品整體,為配合場地佈局和建築特色,例如有三條樑柱的開放式室內空間和天花外露管道以及室外平台,Christina 指:「有別於在威尼斯展覽,《Negotiated Differences》因全新的組裝設計而被架起,甚至攀附於樑柱並向天花延展, 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往眼睛水平之上。至於《Playcourt》在香港,相比於威尼斯時創作一場正在進行的球賽,固有或新造的雕塑在香港展覽整件作品幾近解體,呈現一種潛在狀態。」

除了作品向上延伸有如香港人般的強勁適應性外,Shirley 同場中心有一以桌子形式呈現的組裝,其他與桌子相關又能用木車牀切轉出來的物件,例如:筷子、中式茶杯、豉油樽等,令我感到非常親切的香港日常。

Shirley 不單是回應了場地和呈現以前的香港,2019年8月Shirley 身在香港為「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回應展收集視覺資料,她憶述:「不用多說,當時正值街頭抗爭每天上演,我看到了很多雨傘、交通圓筒、頭盔和索帶。 香港的抗爭運動於威尼斯雙年展開幕後發生,我過去的作品亦曾應用過頭盔和索帶,我想我對這些物件已有某種雕塑相關的敏感度,要把它們塑成棒狀及握捧狀不難。」
無線電聲音的意義
在威尼斯我有嘗試過聽聽收藏在《Playcourt》接收無線電的聲音可是沒有聽到些甚麼,今次回港Christina 指:「《Playcourt》的雕塑元素,收音機播放的頻道以及天線,強調香港公共領域的使用及其受趨嚴格的管制的討論,以及透過雕塑裝置讓這些經常為人忽略的頻譜和通訊呈現人前。」
我有問Olivia 其實和威尼斯之間的差異是甚麼,她道:「在威尼斯我們使用無線電頻譜只是很簡單知會當地的居民然後簽名確認使用的頻譜和時間。回到香港則是有管理局了解我們如何去做,原意是甚麼,然後技術上我們是和香港業餘電台聯會合作,最後才能使用無線電頻譜,而整個過程正正就是Shirley 作品中所指的協商,如何透過溝通爭取將頻譜中的聲音播放給公眾聽到。」
「謝淑妮:與事者與事」展覽
日期:2020年7月1日至10月4日
開放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6時,星期三至星期日以及公眾假期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M+展亭
免費入場
撰文:余日一 拍攝:陳昶達、余日一
Shirley and Christina are true pioneers…they are leading the way for our planet, showing artists how to create complex installations without having to leave fly and thus release greenhouse gases. Rather than resort to artworks that are flat and thus easy to produce/install, this site-relational installation shows the world what is possible with new technologies, trust and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No doubt this process is time consuming, but the more we rely on it, the more we will find ways to save time. I look forward to their walk-thru 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