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就是平面設計師的 杜翰煬 Leumas 「踩過界」,化身記者訪問了12位香港和澳門的新生代平面設計師,將平面設計以店舖活動、本土文化及社區參與、地區和網絡文化劃分,再撰寫成《THE NEXT STAGE ── 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這是設計師談設計,也是設計師寫設計。

「原意是我平常看很多設計書,而香港以人為主的設計書相對少,我看到一些以人為主角的設計書大多還是十幾年前我讀書時候那些前輩級大師的書。」Leumas 說。

書半脫去半透明白色書套即會看到12位受訪設計師的作品

正正因為設計書的落後,Leumas 選擇執筆,由自己對這班70、80、90後設計師的好奇出發:「我一直對於他們小時候讀書、打工、開公司的整個歷程很好奇,所以我定了一個方向就是想深度採訪一些新生代設計師。」

新生代平面設計師的左與右

這一班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近年均受媒體關注,不過與上一代比較,他們的身上的商業合作味道不太濃,而有趣的是他們所做的似乎已經走出平面設計。

在成功平面設計師定義逐步脫離商業的時代,Leumas 這般形容現今平面設計師的可行性:「以往有些大師級設計師的成名作是和商業有很大掛勾的,例如:靳叔做過中銀Logo,Henry Steiner 石漢瑞有過馬會和連卡佛的合作,這些都能印證到設計師的高水平。」

當Leumas 訪問過12位設計師之後,他覺得成功平面設計師的定義已經改變了。「我覺得邏輯已經不是以前那種要做到某個項目或者得到某些獎項,因為書中有些設計師並沒有參加過任何設計比賽,但在行內的認受性或者對於90後設計的既影響力卻十分大。」Leumas 說。

他以毛灼然和林偉雄 Hung Lam 為例:「毛灼然和Hung Lam 會做一些文化藝術或是社區項目的作品,其實都做到很高水平,而作品在國際上亦很有認受性,所以我覺得設計的可行性正在改變,成名不一定只限於商業世界。」

除此以外,平面設計師的創作空間正一步步擴闊和轉變,他們有的選擇推動設計教育、研究街頭書法,甚或是經營一個空間。「可能再過多十年你會不太清楚如何介定平面設計師,究竟實際的角色是甚麼?」Leumas 笑道。

加上香港平面設計師的分工亦趨精細和多樣,例如書中的陳濬人和許瀚文就細至有一專門的中文字體設計,有其他設計師想將平面設計融入立體家具,甚或是做一間書店的整體設計,其實大家都越走越遠,工作不再停留在平面之上。

自身俏俏成了實例

Leumas 寫書除了是好奇,也是為了大家在資訊爆炸年代大家有機會更深入了解設計,因為他深信要有一定深度讀者才能發掘更多角度,才會有不同的啟發。

其實今次他出書同時和麥子合作出書的周邊啤酒,他請了偶像利志達為12位設計師畫了12幅肖像插畫,他明言:「我覺得現今這個年代做事不可以太單一,宣傳方法都要想得多元化些,讀者可能不知道這本書,反而透過麥子或者啤酒或是利志達從而認識到有這本書呢。」

若不是肺炎疫情嚴重,原本Leumas 打算藉出書開一些交流會,讓學生、設計圈的人和大眾可以有機會交流意見,打破設計業行內少交流機會的情況,現在惟有重新安排實在可惜。

撰文:余日一
攝影、剪接: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