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者創辦人 #鄭天儀 的著作《地方營造-重塑街道肌理的過去與未來》近日獲頒第二屆「香港初創數碼廣告企業 X 出版宣傳支援計劃」「數碼廣告(出版類別)比賽」優異奬,恭喜!此書以「地方營造」(placemaking)為主題,透過13位香港地方營造幕後英雄之談,回顧及探討未來在公共空間的新嘗試及舊建築活化項目的可能性。

就着「地方營造」的課題,作者亦延伸在不同媒體發表想法,最近新鮮出爐的有刊於《Mings》的專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鄭天儀

「我從來沒有留意過,香港那麼漂亮。」那天和一位老總在銅鑼灣游艇會午飯,他望着窗外的維港景頻頻讚嘆。明明同一個天同一個海,何解他會像遲來發現新大陸?「就是從我腳踭落地,天天走三萬步、穿梳城市開始發現,但香港的城市空間應該改造。」他眼神堅定地說。

步走老闆看到香港城市規劃的迂腐與不完善,例如歐美許多國家都正在鬧市增加並拓闊單車路,鼓勵上班族以單車或電動滑板車代步減少碳排放,但香港並沒有(根據現行法例,「電動可移動工具」屬於「汽車」,如未獲發牌其實不能在路上使用。)住在西九四小龍豪宅的他,特別覺得他住的社區特別「可步行性」(Walkability)很低。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望到個海濱看似一步之遙,但你卻左兜右兜也總是走不到。」我明,我也試過。圓方的百老匯戲院是我最愛的戲院之一,但也是我最恨的戲院。最愛當然是它的大銀幕和音響都好,但看完戲後想行行海濱或走到佐敦吃消夜,那種兜轉會令你即時放棄。

美國規劃師Jeff Speck於其2012年出版的著作《Walkable City》中,提出以有效(Useful)、安全(Safe)、舒適(Comfortable)及有趣(Interesting)四方面,來衡量一個地方的步行環境。若按此標準計分,香港很多地方的Walkability都不合格⋯⋯

節錄自 MING’S ISSUE 073 / AUL 2020
大家不妨買本《Mings》睇睇,支持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