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公共娛樂場所繼續關閉。戲院開不了,就連原訂於8月18日舉行、共計有14日放映活動的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也被迫取消。暫只能宅在家、望梅止渴的影迷們,不妨先看看由大會提供的原定完整片目;Mark定心水作品、待戲院重開之日前往觀賞。

疫境中繼續發亮的港產片

本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原定有超過185部、來自55個國家的電影輪流放映,其中有53部是世界、國際或亞洲首映的作品。相信其中最令本地影迷殷切期盼的,必屬原為開幕電影的作品《好好拍電影》。此片為本地知名服裝指導文念中首執導筒的處男作,重塑早前奪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香港名導許鞍華的光影人生之餘,從官方照片也能看到文導把香港的淡然美態一面捕捉,與許導的性別氣質起相輔相成的效果;

同屬首映港產片的《殘影空間》則由陳志文執導、和今年憑《金都》入圍金像獎影后的鄧麗欣主演,為近來少見結合犯罪心理和哲學宗教的劇情電影。繼2017年《藍天白雲》幾年後再見鄧麗欣挑戰近似性質的電影角色,令人好奇她會如何再次在演技上再作突破。好戲本地薑袁富華、姜皓文及凌文龍等同場切磋,亦同樣值得期待。

帶濃厚獨立電影氣質的《造口人》,是本地導演洪榮杰的作品。刻劃由新生代演員林耀聲飾演的患癌男同志攝影師、在雙重身分危機下掙扎求存的生命故事。(網絡圖片)

海內外電影指涉社會議題

概覽過今年的片單,最讓人驚喜的可能是探討議題之廣泛。不知道是否全世界都正經歷「新常態」的洗禮,海內外的導演們似乎更不吝嗇地透過電影對現世喊話、表達各自關心的議題,即使香港觀眾也應該頗容易得到共鳴。

善於揉合台灣基層本土味道及迷離異色的台灣導演張作驥,在2015年《醉·生夢死》後今年帶來新作《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再次挑戰描寫家庭關係的甜蜜與酸苦、親密與疏離,讓人非常期待。(網絡圖片)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側寫日本奇葩女記者望月衣塑子的人生、由森達也執導的紀錄片《我,直擊真相》。作為記者,追問官員時候的她可說是打爛沙盤問到篤,被高官視為剋星的她甚至逼得日本官房記者會修改採訪規定、不再無條件回應記者提問。望月誓死追查真相的勇氣和倔強值得欽佩,然而觀乎世界各地例子,第四權自由被收緊的現象好像越來越普遍。相信不論是否傳媒行家,觀眾觀賞此片的時候也定必感受至深。

森達也電影《我,直擊真相》,為側寫日本奇葩女記者望月衣塑子人生的紀錄片。(網絡圖片)

除了容易引起共鳴的新聞自由題材,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也出現不少由海外導演聚焦社會議題的電影。有趣地,來自各國的電影均十分有默契地探索性別議題。除了助韓國導演洪常秀奪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探討性別角色定型的作品《出走的女人》,香港的《造口人》、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特別表揚的台灣電影《日子》、奪得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的《親愛的房客》和日本的《愛在末路之境》等片均巧合地描繪男同志情誼;紀錄片如美國的《變出真性》及法國的《小王子公主心》亦探討性別認同意識,可見性別文化是今屆電影節有意推廣的議題。

在連《性傾向歧視條例》都還沒有得以成功立法的2020年,香港人似乎只能在電影裏遙望自由的道路。

原定完整片目連結:https://bit.ly/hkiff44fullpro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