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mbox,又名Portable Radio Cassette Recorder(手提卡式機)。能播放卡式帶音軌/音樂、接收電台頻道,也能錄音。普羅大眾對它的認知,大概是N年前被Hip Hop友摃在肩膀上、在街頭用來邊「焚機」邊鬥舞的巨型播放器。不過擁近40年歷史的Boombox,似乎在1990年代後就絕跡街頭。莫說在樓與人一樣多的城市裏「焚機」隨時被報警抓走,在科技發達的年代要播歌,為甚麼不用手機播就好?

「係方便,但好多人都唔覺呢種方便其實係被剝削咗觸覺上、視覺上、甚至嗅覺上嘅享受。」Hip Hop愛好者Dreams邊替換卡式帶邊感慨道,展場內隨即換上另一首更為張牙舞爪的Hip Hop音樂:「以前嘅Boombox代表緊一種分享音樂嘅精神,而家大家都塞住耳仔、互相唔知對方聽緊咩歌…」感受地板與音牆交織震動的同時,不禁想到時代更替而成就科技的進步,卻同時加深社會制約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這種老土到一個點的老生常談,原來也能在一件音樂載體上體現。

Hip Hop愛好者兼Bombox藏家 Dreams

所以Dreams相信Boombox見證音樂文化甚至社會變遷,其歷史價值不應就這樣被高舉「方便就手」的時代洪流給沖走。除了特地租工作室安置5年來儲下的近90部Boombox和300多隻卡式帶,Dreams亦決定自學修復自己的收藏,盡力呈現多年前的原貌;為了籌備近來的展覽,更在如斯環境下大膽辭去原本的正職埋頭準備,一支公包辦構思、設展和物流工作。

即使卡式帶文化近年再次在坊間流行起來,大行其道的載體卻仍以個人化的Walkman為主。豁出去留住彷彿零存在價值的實體Boombox,值得不值得?

回溯Boombox歷史

Dreams本為塗鴉藝術家,重視透過實體藝術表達思想。隨着接觸的Hip Hop音樂越來越多,他越希望蒐藏實體的物件以表達對其鍾愛,播放音樂時凹凸有致的聲音質地、如同與節拍一起舞動的Boombox自然是不二之選。Dreams表示自己蒐藏Boombox的喜好不停變更,從以往偏好與Hip Hop文化相關的型號、到近來再以設計特別的機種為目標。

Dreams從2015年開始蒐集Boombox,從鴨寮街找到網上的海外商店,一步一腳印。

蒐集Boombox近5年,這是Dreams首次籌辦的展覽。場內展出僅24部、由1974至1983年間生產的Boombox,佔他的收藏一半也不到,他笑言只是按照設展概念、分別在Boombox與Hip Hop歷史的連結和其歷年設計兩個角度出發,順着年分挑選最具代表性的型號展出。「1979年之前單聲道機盛行,後來立體聲盛行就變成一定要有兩個喇叭…」按順序在場內首部展出、由Hitachi在1983年出品的型號「TRK W1」,正是Dreams 5年前從鴨寮街所購得的第一部Boombox。這次在深水埗展出,也算是美麗的呼應。

Hitachi TRK W1(1983),Dreams人生第一部Boombox,從此打開收藏之路。

有說香港也曾經流行過Boombox,只是與它幾乎「咁高咁大」的Dreams原來年僅36歲,成長於鐳射唱片(CD)盛行年代的他直言與Boombox輝煌的時間擦身而過。本地影像紀錄欠奉,他只能從長輩的口述歷史裏東湊西湊:「聽朋友講佢喺1980年代曾經擁有過一部。當時一部幾百蚊,已經等於佢阿媽一個月人工。」最後朋友攜同Boombox到工作地方打算「威吓」,誰知下班才發現已被偷走。他笑言設展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收集類似這種的小故事,重塑本地Boombox歷史。 透過觀賞實體Boombox重回其最火紅的年代,Dreams認為展品貴精不貴多,因為引人反思比盲目大曬冷更重要:「一來係想繼續提倡實體音樂;二來係我覺得… 日常生活入面有啲嘢仲可以用,好多時因為懶、壞咗又唔整就掉咗佢,其實好浪費。」

實體是學問

浪費?對凡事講求快靚正的香港人來說,為快要被時代淘汰的產物多花時間雕琢才叫浪費。Dreams卻覺得花時間在舊物裏發掘新知識,是浪漫。正如在蒐集的過程裏,除了發現Boombox的設計比想像中更多花樣,更察覺它們也有自己的變化史。例如早期Boombox機身物料為塑膠及金屬裝飾,某些更會用上木材設計;然而經過Boombox最暢銷的時間,80年代中後期的設計為節省成本而已多採用塑膠和黯淡的全黑為主色,設計上明顯較全盛時期的遜色。從這個角度回看社會的變遷十分有趣。

Sharp QT7 DX(1982)(左)
Sharp QT60(1982)(右)
顏色鮮豔、體形細小,被視為進攻女性市場之作。

不過Dreams坦言大部分從各途徑得來的Boombox一開始都各有破損,愛機心切惟有嘗試自行修復:「由細到大都儲模型,乜都鐘意拆散嚟睇點樣砌、連電視搖控我都會拆嚟睇。咁部Boombox壞咗咪試吓拆散佢。」自言沒有學過電工,Dreams依然無有怕:「拆得開就砌得埋㗎啦。有時都會發現唔係咁難整,純粹條橡筋或者連住摩打條皮帶斷咗,呢啲都係可以買到嘅材料。」為了更全面剖析Boombox構造,Dreams除了圖文機三者並茂列出設計細節;更特地把一部Boombox斬件奉上,讓觀眾能更立體地一窺Boombox內相,值得觀眾花時間細嚼。

解體後的樣子,讓觀眾步近細看、更立體地了解Boombox是如何煉成的。

Dreams直言從沒把近40年歷史的Boombox當成古董,因為修復後其實依然運作正常,為何不為她奉獻些心機時間呢?「40年嘅電器仲用得喎,而家啲電話都兩年要換1部啦。好多嘢其實仲用得,係我哋無俾心機去維護佢先變咗個所謂嘅垃圾。」

從室內到室外 從昂貴到便宜

說得出做得到,Dreams確實有繼續用Boombox聽歌的習慣。這也正是保育Boombox其中一個要因:保留人類接收音樂模式轉變的見證者。還未出現便攜式的音響裝置之前,人們一般依靠黑膠和電台廣播收聽音樂,而且侷限於室內場地。承接黑膠的退熱潮,卡式帶在1960年代中期應運而生,體積更為細小便於攜帶、連播放器都是依靠乾電池就能運作,讓在室外享受音樂變成可能。

Boombox在1970年代於美國迅速走紅,更乘着當時正逐漸醞釀、起源自住滿黑人之紐約貧民區Bronx的Hip Hop文化,而成為當時流行於民間的音樂播放器:「以前無藍芽喇叭,要喺街度聽歌同跳舞惟有用Boombox。Boombox由喇叭出聲,街上面嘅人一定聽到,你鐘意嘅就一齊欣賞,唔鐘意嘅就離開,好自由。」

TOYOTA EA301(1982),少見的黑膠Boombox。礙於其體積龐大不便於攜帶,這機種不算普及。

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玩Hip Hop音樂的大多為社經地位較低的黑人。卡式帶也正好讓他們在必須走進專業錄音室、以高成本黑膠錄音以外多了一個做音樂的選擇:「Boombox一般有錄音功能,而卡式帶亦係最便宜嘅音樂載體。佢哋會另外搵多部機播音樂,然後自己插枝咪落去跟住唱,邊唱邊錄。」

環境聲音盡收咪內、音質必然稍遜,然而當時在街頭巷尾日播夜播,即使是最原始的方法也能讓音樂人的作品廣泛傳播:「Boombox係分享音樂嘅工具,但去到walkman出現咗,反而將音樂個人化…」

說了幾句,Dreams換了別隻卡帶。Boombox上的電平表指針隨着音樂不停晃動,隔着喇叭也能感受音頻和節奏的震動。彷彿體驗到以前Hip Hop友在街上分享音樂的感覺,這種與對頻的伙伴一起享受音樂那種真實爽勁的感覺,大概就是便捷的數位音樂也無法取代的魅力。

「所以雖然話Boombox好有象徵Hip Hop嘅意味,但無Boombox其實都唔會有咁蓬勃嘅Hip Hop文化出現。」

Fight the Power

但串流平台每天都勁推的無損音樂,不也很吸引嗎?「啲人成日會攞卡式帶或者黑膠同數位音樂比,覺得隻聲好差。我自己就覺得無得比,我又唔係『金耳仔』。」Dreams笑言自己聽音樂追求感覺多於音質,「聽音樂係想relax,點解要咁辛苦?」。而且不論黑膠、卡式帶還是鐳射唱片,實體音樂對他來說不只是聽覺上的享受,而是視覺、甚至嗅覺的全方位體驗:「以前中學買碟好期待,真係會坐定定聽歌、揭本歌書。有段時間鐘意聽日本歌,會聞得出日本碟印刷嘅書仔係有種特別嘅油墨味。」

SANYO M9975(1980),曾出現在本地雷鬼音樂人MouseFX之《俾啲反應》MV中。

談到印刷,Dreams有感而發、感嘆實體音樂的功能與書籍無異:「網絡世界好容易被竄改。但同書一樣,有實體就係歷史證明,音樂都係。」Dreams在過去的社運期間,也曾嘗試過翻錄本地Hip Hop音樂人的作品製成Mixtape卡式帶義賣,在不受任何人的影響下以自己的身分側錄時代剪影。網民的實際支持,讓他更確信音樂在動盪的時代裏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Do The Right Thing》劇照(網絡圖片)

正如Boombox盛行期間正為黑人被貶抑得極為嚴重的時代,隱含着無論如何都不會調低聲量、高聲疾呼對抗制度高牆的意味。Dreams重提電影《Do The Right Thing》裏常扛着Boombox的黑人主角Radio Raheem、為了捍衛播歌的權利而被警察打死,這角色後來成為了Hip Hop愛好者的精神偶像。從實體音樂談到政治,眼前的Boombox提醒着Dreams,永遠都要敢於對事情表達質疑、萬勿放棄批判思考:「好似電影裏面嗰首歌《Fight the Power》,『power』可以係政治、聽歌嘅方式或者任何嘢。最緊要係你知道可以選擇、同埋識得選擇。」

追夢中佬的堅持

就是選擇了辦展覽,Dreams一支公包辦全數佈展工作。原本從事飲食業的他從4月開始與場地洽商、邊上班邊度橋,直至8月終於下定決心辭職全心投入展覽工作。他直指視這次展覽「分分鐘係最後一次」:「今日唔知聽日事丫嘛,俾咗好大壓力要做好佢。」

展期還有數天就完結,讓Dreams最苦惱的,除了不斷駐場叫停多手的觀眾,就是思考暫離職場的自己該如何維生、甚至養起自己的興趣:「個場入面所有機都有價,有人買嘅話係會幫補到收入嘅。但我set咗個唔合理嘅價錢,因為我唔想賣…」佈展期間每部Boombox都由Dreams親自搬運。「錫機」如此,要狠心割愛大概痛過分手。「每部都係我心血,我真係要肯定買機嗰個人係好珍惜先會賣…」

連生計都還沒拆掂,追夢中佬的堅持大概只會換來旁人幾句痴線。但親臨場地看到那些「令身」到反光、如新品那樣的Boombox,以至細緻的資料補充,也許會發現追夢的痴線佬,反而比每天呆坐在辦公室裏渾渾噩噩敲鍵盤的你我更要清醒。

“KEEP IT ROLLING” BOOMBOX EXHIBITION
Presented by School Of Dreams & openground

日期:即日至9月27日
時間:12:00-19:00
地點:openground(深水埗大南街198號)

撰文、攝影:熊天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