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請來藏家歐陽偉航分享自己心水的香港製造出品,讓我們想起早兩個月到訪過、重溫香港工業歷史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工』不可沒—香港工業傳奇」展覽。適逢歷史博物館因疫情關係尚未重開、也未知是否會延期續展;就趁假期過後的上班日,與大家回帶開心share一些現在仍縱橫本地、你知但佢未必知的經典品牌藏品,回顧扎根本地的歷史。

(展覽現場重溫:https://wp.me/p9oTr7-51w)

基層恩物——維他奶

一次在上海出席關於大豆的講座,啟發商人羅貴祥博士在1940年於香港成立維他奶的品牌。在日軍侵華的時代背景下,他希望為當時的香港人製造一些廉價、營養高也可以媲美鮮奶的大豆產品,而同年4月誕生的首款本地全人手製豆奶產品,就為屹立80年、時至今天仍熱銷本地的維他奶品牌拉開帷幕。展內所見的,應為歷經第一代牛奶樽包裝後,在1950年代出產的第二代汽水樽包裝,瓶身上所見印有製作成分。據知1953年後的維他奶改用了高溫消毒方法處理,在無需冷藏的誘因下大大刺激銷量,甚至曾在1950年代中期創下累積達1200萬瓶的銷售紀錄。

據知當時1支維他奶的售價是6仙,等於普通鮮奶價錢20%,可見其早已鎖定基層大眾為目標受眾的定位。雖然現在已因物價關係由6仙變成一盒紙包約7、8元的價格,其面向大眾的品牌形象仍深深烙印在大眾心裏而未見香港人離其而去。雖然維他奶在1970年代中期從瑞典引入方便超高溫消毒、而延長收藏期的錫紙包裝並沿用至今,在近年更推出膠樽裝,然而玻璃瓶裝的維他奶其實依舊「未收山」。只是從便利店姐姐口中所知道,似乎冬季才有機會購得玻璃瓶版本的維他奶,欲重溫舊時風味和感覺的朋友也許要再等等了。

風波中相伴——嘉頓餅乾

民以食為天,嘉頓同樣縱橫香江多年。看準當時開始流行西餅和餅乾的文化,新加坡華僑張子芳和其表兄黃華岳在1926年創立品牌。公司的麵包工場初期曾一度設在荔枝角道,其後因失火而在1935年擲萬元在青山道一塊土地上打造全新廠房,這就是後來為人熟知,在三年前曾一度傳出清拆消息的深水埗地標、二級歷史建築嘉頓大廈。(城規會其後在2018年9月通過重建計劃,條件為須保留鐘樓上的鐘、其紅色外牆、面向靑山道及九龍道的「麵包師傅」標誌以及寫有「Garden」的標誌。)

左面的是1980年代出品的嘉頓薄餅鐵盒,右面是其中一款經典產品嘉頓雞片(舊版包裝)。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吃嘉頓雞片,至少我記得自己小時候曾經超級喜歡到一個無節制「喪啪」的地步,鹹到舌頭可以打幾圈結。

看着展覽聚焦的陳年嘉頓餅乾包裝,我想品牌濃厚的貼地感除了來自於其廠房一直扎根西九龍,相信還是與嘉頓與大眾共度時艱的歷史有關。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嘉頓曾馬拉松式7天24小時不間斷生產9萬公斤軍餅,1年後擴展工場為香港政府製造大量具營養且保存期特別久的防空洞餅乾及軍用餅乾,為防備空襲作準備;而戰後物資短缺,政府曾為食品定下公價及配給物資。嘉頓當時也被委派成為分發中心,生產依公價為5毫子一磅的麵包和餅乾。從以往的防空洞餅乾到去年在社運裏理大一事而一度成為話題的生命麵包,嘉頓品牌的時代意義好像一直被更新,卻始終離不開其與香港人(尤其基層大眾)關係緊密的定位。

(文章重溫:【文化者‧回帶】屹立93年香港品牌 抗日為士兵延續生命 https://wp.me/p9oTr7-2VF)

首個華資化妝品品牌——廣生行

除了食物,所謂人靠衣裝少不了化妝品。當年化妝品多為西方入口的舶來貨,價格高昂;曾在屈臣氏打工的馮福田先生見道,便以迎合本地需要、提供價格較便宜的化妝品為目標,在1898年創立可說是首間真正華資化妝品的企業廣生行。

多種精美樣式又帶復古優雅味道的包裝,相信現在的女性也會喜歡。

展內所見除了代表作花露水,還有像雪花膏(有着像現在保濕鎖水的功能)、爽身粉和護髮油等都是當時最受女士歡迎的皇牌產品;另外還有一種多功能的「海棠粉」,除了化妝和線臉,也可以用來抹銀器,在當時來說相信是「性價比」相當高的產品吧。可能近年的復古風吹得正盛,現在回看那些舊年代的化妝品其實也沒有感到過時,以玻璃小瓶盛載的花露水尤其滲透着淡淡的優雅感。不過要數讓人對廣生行印象最深的,相信還是產品包裝上雙妹嘜品牌標記。

商標的由來,有說是馮福田某天在中區遇到兩名身穿白衣的少女,他有感如天使下凡而取名;也有指是廣生行開業前,天使向他報夢說與兩個女生(雙妹)有緣,以她們為名則會帶來財富。(圖為早年的海報。)

最有趣的,是展內其中一張陳年舊照,表示其實曾在眾多廣告畫上都會出現的這兩位女士,均是男扮女裝而成。相信是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一般女士都不可以拋頭露面而找來男士代拍。由女性地位被貶抑、到現在這種男生化妝也漸成氣候的時代,回望過去才驚覺這條力求民智進步的道路原來已經走了這麼多年,實在不容易,廣生行也在其中作為歷史的見證者。

撰文:熊天賜
攝影: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