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台灣文化雜誌 《 VERSE》8月創刊號開賣,市場反應踴躍,即使離第二期發行不遠,近期仍傳來加印的消息。社長是台灣資深傳媒人、亦是《號外》的前總編張鐵志。第一期內容,談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有人說,看文化雜誌的人,往往只是同溫層 ,侷限於文化界的人。張鐵志說:「 以前我們設定同溫層,或做一篇報導、內容時,就是你的TA(受眾)是甚麼人? 我們要找的,反而是看不見、潛在的人群,這才是我們需要擴大的一群。」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台灣文化雜誌 《 VERSE》社長張鐵志

《VERSE》的定位是一本誇領域的雙月刊文化雜誌,原意是韻文,是詩或歌曲的段落,背後的聯想——類似累積每一篇報導,書寫一首屬於當代台灣的詩歌。除了出版紙本,亦加上數位內容;同時策劃各種文化活動,從讀書講座、看展旅遊到聯名商品。

籌備之時,疫情開始爆發,但依然無阻團隊疫行其道。
後來,創刊號定於8月出版,於7月15日登上募資平台嘖嘖,展開群眾募資。
第一階段的募資金額是新台幣200萬元,短短3天內已經達標。
目前,募資金額已經超過600萬元,反應遠超預期。

雜誌封面底部印有一行小字:這是一本屬於這時代的雜誌。創刊號以改變台灣的力量為主,例如,香港人過去半年常聽到的唐鳳、台北雞尾酒吧Draft Land 的生活哲學、雲門舞集新任總監鄭宗龍如何從泥土走向世界……這些人在各自的場所,如何促成改變——剛好反映這個時代下的人,正以何種面貌生活着。

「 為甚麼是這個時侯?」先撇除世界因疫情大脫軌,在經常聽到雜誌結業的年頭,反其道開辦文化雜誌,單純是心口掛個勇字?「有兩個事情,就是要50歲了,而今年是2020年,好像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另外就是工作快3年,就覺得差不多,我是一個頑皮的人,我大部分工作都是三年左右。」原來是三年之癢……不是,「 我們的出發點是這個時空的2020年的台灣,我希望一個媒體可以反映時代精神,我們這群人,跟這個時代所關注的重要議題。」

張鐵志談的,不是文化中的主流與非主流,而是如何讓文化成為主流。

「 就是被更多人看見與接受,所以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希望做商業的東西,我希望不是只有文化界的人來看文化,這是我的初衷,就是將文化帶得更遠。」

離第一期出版已近兩個月,除了銷量比預期好,團隊亦收到各界回饋。談到商業,市場往往離不開受眾,這方面他倒不以為然,「我從來不想去設定受眾,只是想去擴大,讓更多人去欣賞文化,並不是要給甚麼人看。任何人都可以喜歡文化。」這個想法,自然惹來焦點不集中的問題;惟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取捨,「我要集中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常開玩笑,我們經常要打破同溫層……但我們也要尋找同溫層——尋找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人,具有同樣價值信念。」然而對方能否被你說服,這個過程是漫長並不確定的。「一開始有人說,這跟我有甚麼關係?文化可以吃?甚麼是文化?這些要花時間溝通。」

另一個意見是:「有些人批評我們廣告很多。」你會回應嗎?「現在這個年紀我不會回應,沒有甚麼好回應。」他續說:「要不然呢?除了你有大財團養,可以收錢,我沒有大財團,不想靠政府,台灣很多媒體靠政府,我們不靠政府案子,我們靠市場,市場就是讀者、廣告。」在資本世界廣告是必需的,這沒有甚麼好辯論。他指,台灣跟香港不一樣的是,財經雜誌是台灣的主流雜誌,「如果今天客戶願意在文化雜誌下廣告,我們應該開心,這表示文化對她有價值,我們就是要去說服這些企業,不是嗎?說服這些文化,也不是一定上財經雜誌,可以是文化雜誌。」

靠廣告,不一定要受其限制,針對這方面《VERSE》設立訂閱,讀者越多代表議價能力越大。「不想要的廣告,我可以不要。曾如有客戶叫我們不要做香港議題,很敏感,那我就不管他,不要來就不要來,當我有更多的選擇後,我就不受一兩家的限制。」

文化是甚麼?
或許她是一面鏡,照出你的愛憎,至於要否直視,那就閣下自理了。

撰文:湯珮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