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是擁有一刻靜思的空間。」突如其來的改變會令我們處於不穩定狀態,形成種種的壓力、不安與焦慮。安樂感這回事,離我們很遠。正因如此,油街實現邀請到蕭健偉(Kevin)、彭展華(Bob)及陳樹仁(Shuyan)三位香港建築師建造出一個名為「安樂一課」的心靈空間,帶領大家一同從生活細節當中,發掘出屬於自己的安樂感。

Kevin認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是很需要一個空間去安頓下來。

Kevin表示,他們希望「安樂一課」能夠反映出時代的變化,「安樂這個概念好像很上一代,在戰後儘管城市經濟開始起飛,但普遍民眾仍生活艱苦,因此『安居樂業』、『安樂茶飯』等等這些老生常談的概念,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追求。」時移世易,當三餐溫飽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我們開始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對安樂的定義也不再局限於生理層面上。

他補充:「我覺得安樂感是與價值觀有關的,『安』是指安頓或安於某種狀態,例如當你達到了某些人生目標,就會選擇安頓下來,而『樂』就是從嚮往的東西中得到的快樂。然而,在這個多元的年代,大家重視的事物都不一樣,獲得安樂感的方法亦自然不同。」

(左至右)彭展華(Bob)、蕭健偉(Kevin)

砌出屬於自己的安樂語

「安樂一課」可以由飲食、人際、環境、美學、語言、心理及哲學這七個方向切入,從不同的層面尋找安樂感。眾多課題之中,他們選取了語言學作為探索的起點,Kevin指出:「安樂感是相對東方的一個概念,我們在構思項目名稱的時候,發現很難將它翻譯成英文,而中文則比較容易幫助我們傳遞這些抽象的感覺。」他解釋,「中文其實是由象形、異形等各種的方塊字砌出來,每一個元素都蘊含着不同的意思,合起來就可以是一個故事。」於是他們想到了讓公眾透過砌字,組合出一個在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到安樂感的字。

「安樂一課」合共有七個課題,第一個課題是語言學。

參觀者踏入展覽場地後,要先選取一張安樂課業卡,打卡後進入「安樂研究室」,調校令自己舒服的燈光,然後靜思沉澱,在聲音導航下開始造字,完成後把課業卡釘在陳列版上。場地準備了一系列與安樂感有關的單字引導大家造字,例如:「水」代表川流不息、「友」代表友情與陪伴、「耳」代表聆聽等等,從中讓大家發掘令自己安樂的元素。

每一隻字皆有註解,幫助觀展者選取出喜歡的文字元素
完成後,可以將安樂課業卡掛在陳列版上

我們的安樂泉源

Kevin解釋七個課題基本上環環相扣,都是一般人熟悉的生活元素,「例如我去到某個屋邨,嗅到家常便飯的味道,就會想起以前回婆婆家吃飯的回憶。這些食物就是我對安樂感的聯想,因此安樂飲食學可以是一個層面。」Kevin認為大眾對以上七學本身就存有簡單的概念,只是自己不會刻意去區分,「這個空間其實是一個橋樑,去開拓大家的觸覺,提出對安樂感的問題,再一同尋找答案。」

Kevin表示,七個課業帶領大家由外到內,由淺入深去探討安樂感

Bob亦以睡眠去強調七個學說的重要性,「睡覺是每天最安樂的時刻,睡得順暢、沒有做夢或失眠的話,就代表睡到一場好的覺,但想在晚上睡得好,日間就要先經歷以上七個學說。如果當日有煩惱,例如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就已經會影響到睡眠質素。」我們每一天的終點是以睡覺來劃分,一日過得安不安樂,與這七個元素也是息息相關的。

Kevin的作品亦掛了在陳列版上,他將「木」與「友」合起來組成一個新的字

創造社區共創藝術空間

油街實現一直致力與不同社群共同協作,希望能提供實驗空間以誘發創意新思維。因此這次邀得三位建築師,希望他們運用其專長將「安樂一課」塑造成一個社區共創空間。策展初期,Bob提出社區共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模式,「我們很想知道,社區共創是不是必然要全部人同一時間在場參與,又或者在長桌前圍着討論呢?還是可以有其他的路向?」

「安樂一課」是一個社區共創藝術空間

三人想要打破現有的框架,「共創也可以有獨立的一面,對於安樂感這個問題,觀眾不用當刻就給出一個答案,而是可以回到家,仔細思量完之後,再來一次油街實現,將看法分享給其他人。」

Kevin留意到「心」字的出現頻率很高:「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資料搜集,原來某些字、某些元素,是特別觸動到人,會令大家聯想到安樂感。」

個體的力量未必足以改變大氣候,但如果將每個人的感受記錄下來,形成一代的集體記憶,就能由下而上地影響着整個社區,「安樂感從以前的老生常談,去到今天已經變成一種新的想像,甚至有了新的價值。」在變幻莫測的生活中,讓我們一起來上「安樂一課」,尋找安樂。

當今安樂的定義,要靠大眾一起去尋找

安樂一課
展期:即日起至2021年3月14日
地點:油街實現(北角油街12號)

撰文:張美珠
攝影、剪接: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