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攝影愛好者說作品記錄着拍攝當下那刻,然而冷冰冰的手機或電腦始終未能在視覺上還原當刻溫度;而即使誠心得把照片沖印成實體作品,卻又總覺得在相紙上呈現影像的方式還是過於刻板,距離所謂的還原拍攝當下始終存有輕微差距。

該怎樣才能真正讓影像與拍攝當刻「接軌」?

由Rossi & Rossi畫廊展出、意大利總領事館文化處的香港辦事處 (Italian Cultural Institute) 合辦的《石敘》展覽,為意大利藝術家Elisa Sighicelli亞洲首展。她透過UV打印技術,讓影像與不同材質的「相紙」無縫接軌。在石灰石坑洞、大理石花紋和飄逸絲綢所營造如錯視的效果下,相信觀眾步入畫廊、看見聚焦局部的作品,霎時間也未必能立刻弄懂到底眼前的是畫作、相片還是被攝影下來的本體。

攝影協助空間研究

出生於都靈的Elisa Sighicelli,其實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成長;不只5至8歲期間曾在巴西生活,更曾在意大利和倫敦分別修讀紡織設計及文化等相關學科,為長大後致力探索物料、裝置和空間的可能性埋下伏筆。雖然這次亞洲首展裏22幅作品均為攝影影像,然而畫廊負責人Fabio Rossi卻表示Sighicelli實非攝影師;換言之,攝影只是Sighicelli用作空間研究的其中一項媒介。

Elisa Sighicelli(網絡圖片)

這次展出的都是她近年的最新創作,影像圍繞意大利歷史悠久的建築:「譬如博物館、王室所在地夫人宮、或由著名建築師所建的杜林皇家劇院… 她不斷尋找這些宮殿的內部景觀,藉此連結過去與現在。」以現代的UV技術,把代表古典性質的影像打印於各種材質上,正是「時空旅行者」Sighicelli以影像製造穿越古今錯覺的手法。

Rossi & Rossi 畫廊總監Fabio Rossi(左)、意大利總領事館文化處的香港辦事處 (Italian Cultural Institute) 總監Stefano Fossati(右)

物質帶相片回歸本體

展出作品所營造的真真假假錯視感,當然也要歸功於Sighicelli所挑選用作「相紙」的物質。「她的作品所用的物質媒介,真實地反映攝影中的主體的材質。」直言她的作品不單是攝影、而是一件合二為一的「物件」,像《Untitled 9038》就是Fabio十分喜愛的作品:「它是受Aphrodite(希臘神話角色)的雕塑啟發,展現一種古典雕塑的韻味。它的美感亦是意大利文化、藝術和美學的縮影。」他解釋在古羅馬文化中,很多雕塑作品就是以Sighicelli所採用的大理石和石灰華石製成:「所以利用這些物料,希望與古典雕塑有所呼應;同時混淆你的認知,你會疑惑這是一個雕塑、攝影,還是繪畫作品。」

除了大理石和石灰華石,較為輕盈的緞(絲綢的一種)亦是展覽作品裏採用的其中一種物質。Sighicelli創作《Untitled 9161》時就把在那不勒斯的Villa Pignatelli所攝下的古老鏡子打印在緞面上,讓布料的光澤、垂墜感配合攝下的黑色班點氧化痕跡,自然地重現了鏡面反射朦朧和液態化的視覺效果,同時保留只屬於當刻的時間流動痕跡。「我曾經在她所拍攝的都靈宮殿看過她的作品,你會看到一邊是原本的窗、另一邊就是Elisa的作品,很難分辨出真假。」Fabio語帶驚嘆道。

《Untitled(9038)》

「我特別喜歡這個展覽中擺設的羅馬雕塑,這讓我想起意大利的景觀特色。你會發現同一個地區中,也是並存着古典和現代的紀念碑。」意大利總領事館文化處的香港辦事處 (Italian Cultural Institute) 總監Stefano Fossati直言這次設展,正巧妙烘托意大利的美麗之處;「不論是羅馬文化或者都靈的宮殿,這些作品確實能夠反映部分意大利的舊事物,但其實展覽不只聚焦於意大利。」Fabio補充。

由影像結合不同材質而成的作品、配合偶爾出現的實體雕塑,展場實如穿梭歷史、時間和物質的獨特場域。觀眾的角色,就是站在局外觀察作品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重新省思接收影像、觀察和理解事物的習慣。「她的作品鼓勵觀眾停下來觀賞和發問探討,而非只是不斷在手機上滑動觀看。在瞬息萬變的數碼時代,我們是否能找到不同的方式,去觀看和理解一件事物?」Fabio誠邀觀眾到場欣賞,在作品的對話間尋找答案。

《石敘》Elisa Sighicelli

日期:即日至11月14日
地點:Rossi & Rossi(黃竹坑業發街6號益年工業大廈3C)
時間:週二至週六(上午11點-下午6點)

撰文:熊天賜
攝影、剪接: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