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珠寶往往與昂貴的價格掛勾,因此被套上奢華的形象著實難免。但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院長Marie Vallanet-Delhom強調,奢華二字對L’ÉCOLE而言並沒有實質意義。自古以來,不論男女均對珠寶首飾感興趣,那管是怎樣的材質,也視為裝飾身體的一部分,亦蘊藏佩戴者的心思。院長希望學生可以明白飾物本應不分貴賤,並透過課堂讓他們了解前人是如何利用巧手或創作思維去將一些微不足道的材料轉化為藝術品。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由法國著名高級珠寶世家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支持創立,2012年於巴黎芳登廣場成立首家學院,向外界傳揚各種珠寶藝術的工藝和知識。自2014年起,學院三度於元創方舉辦短期課程,反應熱烈。2019年,L’ÉCOLE於香港尖沙咀K11 MUSEA設立首個巴黎以外的永久院址,並於秋季正式開幕。學院佔地兩層,坐擁優美海景,室內環境簡潔,設有展覽空間和小型書廊,收藏逾六百本珠寶藝術書籍,讓更多人可以感受珠寶的炫麗多彩。

旨在啟發參與者思維
Marie Vallanet-Delhom說:「我們的學生無需具備任何對珠寶的知識,亦不講求學歷,有教無類,只要有興趣就可以參與課程。」她坦言這些課程並不是為了讓學生一步登天,而是希望從啟發的角度著手,培養學生對珠寶的熱情和誘發更多學習機會和潛能。
L’ÉCOLE舉辦的17 個課程圍繞三大主題,包括「精湛工藝」、「珠寶藝術史」和「寶石世界」。「精湛工藝」課程從水粉畫設計圖的上色及光線描繪、運用日本Urushi漆繪藝術進行上色、蒔繪及珍珠貝母鑲嵌、至到製作蠟模、裁切金屬板、打磨和拋光都能夠體驗;而在「珠寶藝術史」上,L’ÉCOLE擁有古希臘時期及至近代裝飾藝術時期的博物館級珍藏,並有專業的歷史學家介紹各種風格的珠寶,講解箇中的美學及起源,學生亦能近距離觀察藏品的細節;「寶石世界」課程會有導師介紹各種寶石的原石,又會提供專業儀器予學生鑒別寶石製成品,可謂珠寶的前世今生都有涉獵。



學院採取12人或以下的小班教學,並提供至少兩位導師,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夠與導師有充分和直接的交流。談到L’ÉCOLE的導師,Marie Vallanet-Delhom說:「L’ÉCOLE擁有逾60名導師,他們全是各個界別的專家,包括寶石學家、珠寶藝術歷史學家、珠寶工匠、寶石鑲嵌師、設計師、模型製作師及漆匠。而我們是巡迴形式的,所以不論是巴黎或香港都是同一個團隊。」換言之,兩地的L’ÉCOLE珠寶學院可視為一體共享,不論教師以及教學內容也大抵相同。
課程外的配套
除核心課程外,L’ÉCOLE會不時舉辦展覽予公眾欣賞各種珍寶。剛剛完滿結束的展覽《探索寶石世界:紅寶石與藍寶石》,向大眾提供多角度認識這兩種珍奇至寶,例如透過寶石學家兼攝影師Billie Hughes的一系列顯微照片,讓大眾欣賞寶石中花朵、水母或梯田狀的「胎記」,加深大家對寶石內含物的了解。另外,觀眾可以在展覽中欣賞到各種從母岩開採出來、原貌形態不一的寶石原石,以及經切割而被製成的高級珠寶。展覽亦會提供導覽講解,Marie Vallanet-Delhom認為有人從旁指導更能令公眾理解展覽焦點,打開他們欣賞藝術的眼界。


L’ÉCOLE亦會推出書籍及影片,內容主要介紹一些課堂以外的文化故事,例如木材在珠寶藝術中的含意、查理曼圖騰的由來或是裝飾時期珠寶的象徵意義,為學生提供額外的輔助。
展覽《探索寶石世界:紅寶石與藍寶石》經已完滿結束,下期展覽將於2020年12月開幕,詳情請留意L’ÉCOLE官方網站公佈。
地點: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K11 MUSEA 5)
了解課程及展覽:https://www.lecolevancleefarpels.com/hk/zh-hant
撰文:陳昶達
攝影:陳昶達、余日一
(部分圖片由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