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稍早,我們為大家回顧了藝術界在這不容易的一年面對了多少挑戰。接下來,我們為大家精選在這次翻天覆地的疫情裏,你或許錯過了的文藝界「New Normal」。且看文藝界中人如何以比橡筋還要堅強的韌性,在一池死水的2020年裏見招拆招。

疫情下併發的創意和應變能力

疫情下雖然人人禁足,不過藝術家們的手腳並沒有放慢,反而從社交隔離的日子裏尋找創作靈感,為大眾在疫情的低氣壓裏提供丁點龧光。像疫情初期,一眾本地插畫師就群起以極盡黑色幽默的作品為之贈興。無論是由謝曬皮和馬姐繪下的搶口罩潮、還是尊子的「豬咀抗疫」預言、甚至Cuson和Pen So針砭時弊、諷刺高官處理疫情不力的作品,除了荒誕可笑,其實也在默默的記錄着香港人如何笑中有淚地迎接疫情。

(延伸閱讀:【關心您】藝術家繪圖連環贈興 貼地幽默回應疫情
https://wp.me/p9oTr7-3Af)

乘着社交隔離,這年來人人減少出門用餐,外賣成為2020新常態。其實除了美食,連藝術作品也參一腳加入了外賣大軍。像由策展人和藝術工作者等圈中人組成的「藝術在野」團隊,就提倡讓藝術家親自「送外賣」,與買家直接協商交收自己作品的地方,可以是車站旁邊的長櫈、屋邨公園裡的遷秋、甚或買家的家裡,在公共空間裏透過交易過程而建立只屬雙方,一對一的私人空間。團隊最近就成功與梨木陶製所合作,為買家送上茶席。其中用到他們的創作,如本地燒製的柴燒茶壺,和以作粉引技法處理的圓形茶壺等茶器。據知暫有6組藝術家參與計劃,最近曝光的就有插畫家「含蓄」,以類似馬拉松式「以物抽物」的方式進行交易。在社交隔離的新常態下,「藝術在野」的出現,也許會為這年來受封館影響而缺乏生氣的藝術界,帶來些新鮮感和可能性。

至於疫情在全球持續燃燒,大家都應該有一段時間無法出走了。這啟發本地藝術家黃進曦從3月起發起「孤高challenge」活動,用Google Earth代步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遊走,再以座標下的風景入畫,每畫好一幅作品就在 Facebook 中發佈,然後標記三個朋友,邀請他們以畫回應,仿如展開一趟新的寫生旅程。「Google之旅」不盡孤高,藝術家周俊輝與楊學德也叫好響應,大讚用電腦看風景有驚喜。周以油畫畫下了瑞士城鎮的山景;而楊則走訪了英國海德公園的蛇形湖,用另類角度畫下好風景。疫情下不能出走沒關係,因為靈魂早已遊走世界各地。

神遊同時,也別忘記世界各地醫護人員,其實處身於同樣的危機中。像英國在4月中已累計超過12萬確診個案,物資如保護衣的短缺,令當時至少19位醫護人員染病殉職。效力於英國電視台BBC兼曾為名劇《His Dark Materials》及《Downton Abbey》擔任服裝總監的Dulcie Scott,便逐一聯絡居於英國各處、正放無薪假的設計師及同事,嘗試運用同事正為醫療劇集進行採購而得的物資,各自為社區內的醫護縫製基本的手術衣。#helpingdressmedics 團隊的義工來自曾製作過《Batman》、《Guardians of Galaxy》、《Cinderella》及近期熱爆的《Sex Education》等劇的劇場工作者,在去年憑《Bohemian Rhapsody》獲奧斯卡獎的混音師John Casali也作為義務司機運送製作好的手術衣給各處醫護。

為確保計劃的可持續性,Scott在3月底於眾籌平台GoFundMe上開展項目。在三星期後,團隊已成功製作及運送約6500套手術衣給英國的醫院、診所、老人院及療養院裏的前線醫護。據知目前計劃仍持續進行中,捐款額亦超過10萬英鎊,而至今團隊共花了約1萬7千米布料製成過8千套保護衣送到醫護手中,絕對是各服裝設計師善用才能,並實際地回饋社會的體現。

(延伸閱讀:【收風】《黑暗元素》服裝總監發起 影視界為英國醫護趕製手術衣
https://wp.me/p9oTr7-4qG

英國各處的前線醫護陸續收到團隊製作的手術衣。(圖片來源:#HelpingDressMedics Instagram)

也許戴了半年口罩而煉成「口罩肌」,中國異見藝術家艾未未在今年6月創作了共20款玩味與針諷時弊並重的口罩,放在ebay上發售。除了其被視為中國年輕人政治啟蒙的作品《透視學-天安門》,亦有其他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白官、德國國會大廈及艾菲爾鐵塔等象徵當地政權核心的地標前舉中指的相片,一同被印在這次推出的口罩上。當時艾未未在Instagram上表示,這次蔓延全球的疫情是人道危機。「一個『會戴口罩的社會』其實並非基於某些有權力人士的「指導」,而是取決於個體的『選擇』」。事隔半年,這番話仍擲地有聲。
(延伸閱讀:【收風】重現霸氣中指 艾未未口罩救世
https://wp.me/p9oTr7-4JC)

足不出户 網上交易潮

雖則像網絡迷因(meme)般諷刺時弊的作品,在疫情裏娛人娛己很是暢快;然而全職藝術家的苦況,其實不容忽視。各大型藝博和小型展覽能取消都取消,畫廊能關門的都關門,藏家和觀眾無法親身接觸作品,自然影響藝術家生計。不過連香港以往藝術月的兩大博覽會Art Basel 和Art Central 都紛紛轉為網上銷售,藝術界中人也跟隨其步伐,在社交網絡上築起連結,令藝術家直接與大眾聯絡,成為足不出户也能進行藝術作品買賣的平台。

香港版活動圖樣(圖片來源:創新媒體藝術協會Facebook)

其中一位標誌性地掀起網上賣畫潮的,是英國藝術家Matthew Burrows,他在3月先於Instagram 上發起 #artistsupportpledge 活動,讓觀眾透過瀏覽hashtag尋找心水的藝術家作品。一星期後,台灣藝術家王建揚亦牽頭發起「#藝起加油 ART」、「#artistsupportpledgetw」。香港方面,則由約60個工作室設於香港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藝術家成立的「石硤尾藝術村聯會」,以及主要提供藝術行政及推廣支援的「創新媒體藝術協會」承擔行政工作,在4月時發起了「#藝術支援誓言」、「#artistsupportpledgehk」hashtag活動。作為在買家和藝術家之間的中介方,他們跟隨英國和台灣所訂立的「藝術家互助原則」,參與的藝術家每件作品訂價為2200港幣或以下,每成功售出11000港幣的作品,就要購買其他藝術家價值2200港幣的作品。

每件作品藝術家將能收取HK$2000收入,其餘HK$200為Paypal 收費3.9%+$2.35為約HK$88,餘下的大概HK$112作為機構包裝、物流及行政費用,至於參加與否藝術家可自行選擇。
(圖片來源:創新媒體藝術協會Facebook)

主辦方最後表示參與的藝術家共有100位。雖然香港版的活動日期為4月6日至6月30日,然而網上交易藝術品的風氣並沒有隨活動完結而消失,像Facebook上以香港為基地、集中於「架上繪畫」類別的「藝+」就是在5月底開設,而現在亦持續活躍的藝術品拍賣群組,與「#藝術支援誓言」不同的,是群組並沒設立「藝術家互助原則」或相似的守則,兩者在性質上稍有不同。
(延伸閱讀:https://wp.me/p9oTr7-4lf)

香港或成最大贏家?!

直到6月,隨着限聚令放寬,終迎來由香港畫廊協會策劃、半年以來全港首個實體藝術博覽《UNSCHEDULED》。這次的小型藝博僅連結了12間本地畫廊,而每間畫廊只展出1位藝術家的作品,有別於過往強調「國際性視野」、「推得幾多得幾多個artist」的做法。

《UNSCHEDULED》現場(圖片來源:Hong Kong Art Gallery Association Facebook)

策展人兼藝術家郭瑛及黃志恆解釋,此舉是希望觀眾能夠聚焦在藝術家的作品本身,而非過於雕琢的策展特色。他們亦相信,在選材上以亞洲的藝術品作為中心,能夠讓觀者有更代入的感覺。是次的小型藝博在大館內舉行,面積雖小,但場地的限制反而拉近作品與大家的距離,增加藝術的貼地感。

(延伸閱讀:【專訪】疫市首個藝博 是愛還是責任?
https://wp.me/p9oTr7-4T6)

另一邊廂,年度藝壇盛事典亞藝博 (Fine Art Asia) 連同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雖能如期於11月在灣仔會展舉行,但因疫情關係,國際藝術機構無法到港,參展商數目大幅減少,於是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Andy)乾脆把本年度典亞藝博的重點放在香港的藝文團體上。其中「Made In Hong Kong」群展成為了會場焦點之一,才子蔡瀾的潮語書法、作家董橋的秀麗書法、Ringo Tang的舊香港黑白照等等,都讓大家感受到一股強烈的香港情懷。

典亞藝博 (Fine Art Asia) 現場

「宏觀今年全世界的藝術博覽的發展,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做到實體展。」誠如Andy在設展期間受訪時所言,香港確實有着不知道從哪來的福氣,成為在2020年疫情下全球少有,仍能舉行實體博覽的地方。送別了千瘡百孔的2020年,願明年全宇宙都安好;大家也能如願出走,在外地輕輕鬆鬆欣賞藝術。

(延伸閱讀:【現場】典亞藝博2020昨日正式開幕 藝術點子呈現「港味」
https://wp.me/p9oTr7-62Z)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