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粵語」、「粵菜」、「粵港澳」等稱謂,現在每當講起「粵」字,大家或多或少會聯想到廣東。然而,大家是否想過我們每日食的粵菜、講的粵語,那個「粵」字本意為何?「廣納百川」將為大家提供一個說法。

「廣納百川」展覽策展人何碧琪表示,是次展覽以廣東為本位,展現由舊石器時代至十九世紀嶺南的文化與歷史變遷,讓大家可以從全新視角重新了解廣東藝術、文化和歷史。由於多數與廣東相關的展覽皆以中原的定位出發,這個由全新角度策劃的廣東展覽實屬難得。

展覽共展出陳獻章、林良、張穆等廣東明清書畫家約 130 件作品,分為三個部分——「緒論 嶺南故事:從文獻與文物重新認識嶺南」、「第一單元 虛靜有為:陳獻章、湛若水影響下的書法」、「第二單元 無奈避世:遺民、高僧、仕清的兩難」。以下透過為大家精選的幾件作品介紹整個展覽。

「廣納百川」展覽策展人何碧琪

「緒論:嶺南故事」

首先是這件《越王者旨矛》,屬戰國早期的文物。有關「粵」字本意的問題,其實「粵」的實意與「廣東」無關,「粵」是由「越」和「戉」演變而來。「越」字字源為「戉」,「戉」意為石斧,屬越先民發明,學者則認為《越王者旨矛》上的銘文證明了「越」是由「戉」演變而來。商代至戰國時期,中原以「越」假者國名,「百越」作為南方方國的總稱,嶺南人民被歸為其中一部分,百越疆域大概是今天浙江北部、安徽南部與江西東部等區域。而「越」又有「廣東」之意涵,及後「粵」假借其音,多年約定俗成,時至今日,「越」和「粵」分別指浙江和廣東。

《越王者旨矛》

然後是當時廣東精英林良的《喜鵲古松》。唐宋以後,由學術思想、士人文化、道佛思想再到書畫藝術,方方面面也可以見到廣東近海的海洋文化慢慢受到南來的中原、京師與江南文化所影響。其中,因為廣東精英如顏宗、林良曾北上任官,從他們的作品像是這幅《喜鵲古松》,往往可見其上溯宋代風格自然的水墨畫風,但同時也可見到嶺南人崇尚自然、海洋的特質,林良畫筆下的一對喜鵲在古松之上雙映成趣,動作姿態優美,顯得寫意野逸,消遙自在。

這處亦扣連展覽名稱中的「納百川」,策展人取海納百川中「納百川」的包容之意,就是想表達廣東崇尚自然的海洋文化對新文化、新思想、新藝術、新宗教的包容與轉化。

《喜鵲古松》圖

「第一單元 虛靜有為」

再來是著名理學家陳獻章的《行草次韻白馬菴夜雨聯句》。明代廣東書院講學興起,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及其弟子形成自然隨心的書風,將理學轉化為虛靜自然、注重修養之學。從其作品如《行草次韻白馬菴夜雨聯句》即可見此虛靜內修之學,《行草次韻白馬菴夜雨聯句》中陳獻章的筆法甚淺,甚少提按,像魚輕輕遊過水面不留痕,後稱茅龍書法。有趣的是當時朝延流行臺閣體,其筆法平穩有力,與茅龍書法迴異。陳獻章的茅龍筆法反映了當時廣東理學轉化的思潮,認為「我」與「心」二分,「我」能透過虛靜的修養工夫,以「心」體認天道和天理,知行表裡合一,虛靜而有為,追求真實之自我,而書法只是傳播天道的媒介。這種看法直接影響了時人寫書法的心態,覺得若果我們太注重書法本身,即捨本逐末,因為書法只是天道的載體,所以我們不應刻意追求書法的技巧與工藝,隨心出發,順筆而行,就地取材,以茅龍草寫字。

「第二單元 無奈避世」

最後是張穆的《滾塵圖》以及高儼的《雪夜幽思》,前者以動物寄情,後者則以山水寄意,兩者皆藉畫表達時不與之無奈。明末清初,廣東精英張穆、高儼等成為終生遺民,其遠因可追溯至理學南宋新會之戰的歷史記憶,以及理學捨生取義的思想。遺民因為異朝子民的本質,難免會有時不與我、身在異鄉之感,這時候的畫家如張穆、高儼以畫寄情,創造一個抽離於現實的佳境,在自己創造的天地中傲翔。《滾塵圖》中所描繪的馬有不同的顏色、動作、角度,馬佔的比例差不多是全卷,但唯獨畫的最左方有幾隻鷹鳥,在觀畫時有種張穆借鷹鳥自由自在傲翔於天地馬群之間,以寄予自己抽離現實而進入畫作世界之意。

而高儼的《雪夜幽思》則繪畫了一幅壯觀的雪夜山水畫作,一個小小的背影在左下方,獨挑遠處巨大的山水自然,再看其款識「丘壑頓成銀世界,伊人獨立思何窮。」此作尤如高儼的自畫像,若大雪山就如改朝換代一下子「頓成銀世界」,細小的他無力改變只能「獨立思何窮」,寄情於畫作之中來自娛。

《雪夜幽思》

「窯火天工」

以上為文物館 50 周年館慶主打展覽,而同場加映還有「窯火天工」,是文物歷代陶瓷館藏展覽,分批展出 200 件陶瓷精選,嘗些展現中國陶瓷的歷史和文化。中國擁有久遠的陶瓷歷史,早在一萬多年前,先民就以低溫燃燒黏土製造陶器的雛型。隨着國人在日常生活的應用,以及製作技術不斷精進,陶器燒製得以持續改良,透過高溫燃燒瓷土,即可製成堅固耐用的瓷器。因此,從陶瓷的日常使用與出口貿易,我們可從中國的古代陶瓷得知不同朝代背後的社會日常、文化和歷史,甚可一窺中國陶瓷如何影響外國文化。

是次展覽重點之一,莫過於一睹《青花萬壽字大尊》的風采。《青花萬壽字大尊》為清康熙時代景德鎮御窯廠的製品,是一尊巨大宏偉青花大尊,外壁刻有以青花書寫、共一萬個的篆體「壽」字,用以慶祝皇帝生辰,祝願他萬壽無疆。《青花萬壽字大尊》於 1999 年由利國偉爵士捐贈予中大文物館,被譽為鎮館之寶。

《青花萬壽字大尊》

展覽資訊
「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第一期:2021 年 1 月 29 日至 5 月 16 日)

「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歷代陶瓷展」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5 月)

免費入場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即日起有限度開放,直至另行通知。因應疫情,訪客必須於到訪前 2 天至 7 天在網上預約參觀時段。

預約及參觀資訊請瀏覽:http://www.artmuseum.cuhk.edu.hk/zh/visit/opening/

撰文、攝影:Frank Lam
部分圖片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