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無為自然的老子竟騎牛豪華出走?青牛現在被視為老子的標誌,莫非此事屬實?老子與牛又有甚麼關係?

「辛丑說牛」

現正舉行的「辛丑說牛」展覽以牛年為主題,展出 12 件與牛相關的精選中國古文物,慶賀今年歲次辛丑、為牛年的 2021 年,同時向大眾介紹與牛相關的中國文物。正在文物館舉辦的展覽還有「廣納百川」與「窯火天工」,前者展出明清時期的廣東書畫,後者則展示文物館歷代所收藏、自成體系的中國古代陶瓷,3 場展覽同為文物館 50 周年系列展覽。

在中國歷史上,牛的地位高崇,它對時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非常重要,可為肉食料理、祭祀供品,亦可為出行牽車、耕田助力,其身體也可為不同生活用具,牛骨用以占卜、製膠,牛皮與牛角用以製器。既然牛的用途多、地位高,與牛相關的文物也固然不少,以下精選幾件牛展品與大家分享。

為明末景德鎮外銷日本的瓷碟產品,外圍有一層釉,彌補一些造工的缺憾,這些外銷瓷碟的中央非常流行畫上中國古代故事。《五彩老子騎牛紋盤》就用上「老子騎牛」這個古老的故事,《史記》記載當時老子因周之荒廢,想出關離去,走前寫下經典名著《道德經》,後來有文獻指出老子是騎着青牛出走,後來青牛就成為老子的標誌。當時老子具體是如何離去,學者仍有爭論,但無阻後代不同工藝品將其形象化。有些圖畫將老子描繪成身坐豪華牛車而離去,而《五彩老子騎牛紋盤》中的老子則臉容自在適然,兩手空無一物輕坐於健美的青牛上,較為切合老子無為自然的哲學觀。

《五彩老子騎牛紋盤》

高奇峰是清末民初嶺南畫派的創始人之一,嶺南畫派就如同期很多書畫家,學習西方、日本有關光影、明暗等技法,嘗試融合至中國的書畫。學者就認為高奇峰這幅《雙牛》正是參考了日本畫家疋田芳沼的《牧童》,畫面的構圖與內容也非常近似,唯獨《雙牛》在兩隻牛的前方多畫了一隻鳥,畫面頓時比《牧童》有生氣和豐富。《雙牛》呈一有趣的對比,一隻牛在沉睡,另一隻牛的姿態安然凝視着前方飛鳥;而兩隻牛組合起來與鳥兒亦呈一生動的對比,兩隻牛沉靜,飛鳥自由飛翔,一靜一動。

高奇峰《雙牛》
疋田芳沼:《牧童》(東京文化財研究所)

中國有很長展畫牧童圖的歷史,古代的牧童圖牛往往是主角,直到近代,畫家卻更為注重牧童與牛的關係,甚或有時牧童才是主角。李可染是近代一位著名山水畫家,曾拜齊白石為師,學師 12 年,《牧童》就有齊白石為其提字。《牧童》為對角線構圖,牧童與牛對應着大樹,而牛的姿體微微向右下彎曲,牧童也微微向大樹方向回望,使畫面看起來像「S」形對角,看起來非常流暢、平衡。整體空間佈局上,牧童與牛在畫的左下方空間相對大樹為多,令人有感牧童與牛正於水面上自由遊走。李可染也運用了積墨法,如牛隻的身軀是由濃淡不同的墨水多次繪印而為,所以牛身看起來不是「死黑」,而是有層次的深黑和淺黑交疊。

李可染:《牧童》

展覽資訊

「辛丑說牛」(2021 年 1 月 29 日至 5 月 31 日)

撰文、攝影:Frank Lam
部分圖片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