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超生培慾》入面隻手嚟㗎?!」我和展覽場內另一位記者同聲驚呼,以為眼前是麥浚龍的MV所用到的模型道具。這尊陶瓷模型最讓人感驚喜的,為它的真正身分其實是來自1950年代初,用以生產膠手套的模具:「我當初調轉咗咁諗,以為邊個咁有心機,倒模咗隻膠手套嚟做擺設…」舊物店「夕拾」店主之一Sylvia笑得合不攏嘴,摸着模具上的紋路續道:「我哋平時認知會用白石膏嚟鑄造陶瓷嘅模,而原來陶瓷都可以作為其他媒介嘅模。」

陶瓷除了作為撫慰文青知青心靈的手作精品,還有多少可能性呢?「夕拾」與陶藝工作坊「陸甩製陶」透過合辦展覽為觀者提供答案。他們展出逾70件來自不同年代和產地的陶瓷器物,古今中外俱全之餘亦聚焦日常生活面向,回帶歷史勾出陶瓷工藝貼地一面:「我哋平時認知嘅杯碗碟以外,原來以前仲有好多嘢都係用陶瓷做;遇見唔同物件,令我哋對呢種物質又產生多啲諗法。」

70件日常日常陶瓷作曬冷
展覽裏主要為夕拾店主Wing與Sylvia多年來蒐集得來的陶瓷器物,除了「沙煲爛撐」如杯碗碟、精品如人頭馬座枱鐘和公會紀念品;掛牆鐘、保險絲盒和針包等橫跨各範疇的日常生活物品均能在展覽裏看到。雖然大多陶瓷器物確實算是正路,然而有些卻又帶來了驚喜,難以令人想像到原來能被製成陶瓷。

其實陶瓷在1910年代起開始被廣泛使用至今。陸甩工作室主理人Nutz表示,陶瓷當時較玻璃或其他材質更容易大量生產之餘,其本就擁耐熱、絕緣和不易變形的特質,也是材質能縱橫各類型產品的優勢。展覽就從不同產品出發勾勒陶瓷特性,也突顯舊時的民間智慧。最吸引眼球的想必是來自台灣的陶瓷製插座,美觀的同時斤兩十足,充滿豪奢感。Nutz提及曾在某次台灣之行,遇上拆屋工程時也發現過類似的陶瓷製插座:「如果發生過短路嘅話,個插座上面會有個黑色嘅『烘』。所以陶瓷都係一種能夠記錄生活痕跡嘅材質。」而英國的陶瓷製底座燈制,更用上了電木膠,加強耐熱和絕緣性。

不論上鏈鐘還是電鐘,考慮到木造表面容易吸油煙,陶瓷包裝的出現提供便於清潔打理的優勢;展內其中一件有趣的藏品,是由「七小福」師傅于占元的鹿明春京菜館,贈予中國京劇學校的陶瓷鐘。珍貴之餘,更顯舊時年代對「送人哋鐘」反而更為百無禁忌;陶瓷煙灰盅則刻意安排位置讓使用者擺放火柴盒,「一撻即吹」十分方便就手,有型又顯當時的設計智慧。而作為Sylvia心水至愛、貌似只是陶瓷擺設的「熊貓公仔」對年輕一輩來說相信更是大開眼界:「其實呢個叫『滅火靈』,入面有啲滅火粉沫;陶瓷易碎,所以有火警發生就可以成個丟過去。」她表示1980年代火警頻生令產品大行其道。坊間家裏一般都會置放同時兼備美觀和實用性的滅火靈,以取代笨重的滅火筒。

打開心眼
雖說擁易碎特質,令陶瓷材質的器物顯得矜貴。然而時移世易,隨着如塑膠之類較便宜、卻也能被大量生產的材質崛起,陶瓷就逐漸被取代。Nutz更直言以往陶泥以密度和黏度作質素標準,被埋在地下越久、年份越高質素越有保證,最高的標準可達100年之久;但隨着陶泥被一直開採,年份也越發縮減:「陶泥越嚟越矜貴…」她感嘆道。

陸甩工作室主理人Nutz(圖右)
越矜貴的,越需要我們珍惜。然而首先需要叩問自己的,是心眼有否打開;我們對身邊的事物、週遭發生的事情,原有的熱忱又有否隨動盪無常的社會狀況而逐漸消磨殆盡?「其實每個人生活入面唔好行得咁快,隨時會發現到身邊嘅嘢。」自誇眼利的Wing憶述一次在街上,看到貨車斗上露出了像單車手把的物件,隨即勇字當頭爬上去;眼前果真就出現了一輛明明只要泵氣就能繼續使用,卻就這樣被丟棄了的名牌單車:「所以啲人成日問我係咪年紀大咗,點解要拖慢腳步?其實我係𥄫緊周圍嘅嘢。」他隨即指着觀眾身後牆上的電錶。原來陶藝工作室容身的這幢舊樓所用的電錶,竟也是以陶瓷材質製成;與展覽作了美麗的呼應,發現了這些細微末節的觀眾無不嘖嘖稱奇。
陶瓷藏家Agnes 在展覽裏則擔當歷史補充的角色,分享收藏逾十年的英國瓷器品牌Wedgwood產品。 木藝創作人劉學成表示自己的收藏著重背後的故事性,所以他帶來了一隻體積細小、外形粗糙的油燈碟:「以前中國傳統,家庭入面添男孫就會點燈。呢隻係爺爺嫲嫲喺我出世時幫我點燈用嘅碟。」意義非凡。
城市人欠缺的,可能就是這樣的一下click。需要珍惜的,似乎不只陶瓷工藝,而是生活裏的各個面向。尤其在這樣「今日唔知聽日事」的環境,更別錯過捉緊日常裏的種種,好好過活。

re : found 歷史陶瓷器物展
日期:即日起至3月31日
時間:逢星期六、日(2pm – 7pm)
地點:陸甩製陶 nutzeramic(太子廣東道1235號1樓)
*需預約參觀:https://forms.gle/tatRD7GbWxRc4fNf9m
撰文、攝影:熊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