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原本是去年3月的節目,但因為疫情延至今天,至於何時可以開放予公眾,可能要明天才知道。」油街實現館長兼策展人連美嬌答得迂迴卻中肯,一語中的帶出展覽的主題。

是次油街實現的新展《明日的昨日是今日》探討的是「時間」,是大家窮一生希望看透的命題,但至今似乎未有人能夠真正駕馭時間。去年的一場疫情,打亂了不少人的規劃,原本安排好的活動要延期甚至取消,外界甚至將2020年譽為「消失的一年」,所以時間從來都是如斯難料。
展覽一共有兩組作品,分別是伍韶勁的裝置作品《汩汩》和李傑的《香港花園》。雖然兩組作品彼此沒有直接的關係,但觀眾可以從作品各自對「時間」的回應之中,感受和反思自己與時間的關係。
兩種維度看時間
伍韶勁的《汩汩》前身是曾在烏鎮當代藝術展中展過的《流水》,今次的版本同樣用光和倒影來表達時間的流逝。乍進去《汩汩》所設置的漆黑空間,面前只有一張兩個座位的木櫈,然後隨着燈光逐漸熄滅,頃刻仿如置身在一個沒有時間的異度空間。
隨着頌缽的聲音的響起,在黝黑中突然出現一絲絲光亮,倏忽中又漸漸隱沒。眼前的景象其實是伍韶勁借水珠的吸引力作用,令它可以在一條線上隨着聲音遊走。而線的末端是一面鏡,透過反射的效果,水珠就猶如從盡頭的兩端出現,然後流到中間相交後消失。

伍韶勁的作品有意讓觀者進入冥想的狀態繼而再引發進一步的反思。其實外界一直不乏靜思冥想的作品,但一般受限於環境條件因此未能達到如期的效果。然而《汩汩》所塑造的漆黑空間「開眼比閉眼還要黑」,他甚至刻意放置隔音棉,希望隔絕外界的騷擾,讓觀者更聚焦於眼前的體驗。

他又將整個體驗定為約八分鐘,因為太陽的光線來到地球需要約八分鐘。雖然時間和光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但伍韶勁卻反問時間對光或觀者自身的意義,希望大眾可以稍用片刻在這個靜謐的空間思考。
至於李傑的《香港花園》又是另一種「時間」的呈現。在他眼中,油街實現本身就是一個時間的呈現,它不單是活化古蹟,亦是連繫未來的創作空間,訪客到訪油街實現就猶如置身過去與未來之間。

李傑將展廳營造為破舊的空間,再將一些常見的家居電器,譬如洗衣機、雪櫃等散佈一地,營造出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場景。雖然李傑沒有設定具體的主題,希望給予觀眾更多空間去聯想,透過個人的觀感去領略和反思,但置身於具歷史的紅磚建築中,再看到眼前破舊的日常物,兩者碰撞之下營造出一種錯落與傷感,不禁讓人聯想到過去人們生活在此處的情境。這趟仿如穿梭時空的旅程或許也是李傑的「設計」。


《明日的昨日是今日》
北角油街12號油街實現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情況,油街實現暫停開放。請留意油街實現Facebook專頁的最新公佈。
撰文、攝影:陳昶達(部分圖片由油街實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