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當代攝影藝術的載具,攝影書當然不只是相簿。除了攝影師自身的作品水準,實體書紙的印刷效果、材質選擇、釘裝編排… 通通影響着攝影師敍事表達、傳遞概念的效果,以及讀者的觀感體驗。由本地攝影藝術機構「光影作坊」籌辦的第一屆香港攝影書節,就讓大眾以最接近的方式,親身了解攝影書的吸引之處。
整個活動分幾階段進行。首週的期間限定活動為攝影書獎展覽,劃分成香港攝影樣本書獎、德國攝影書大獎及卡塞爾攝影樣本書獎三部分;合共兩層的空間,展出逾100本來自世界各地獨立創作人製作的樣本書(dummy)。雖然「樣本書」意為創作人非經出版社合作、自資製成的手作攝影書,然而有些作品的完成度卻非常高。像這週展出的三獎入圍作品,就嘗試把攝影書的可能性多元地呈現。

海外攝影師觸碰各類議題
攝影書的玩味,由海外藝術家率先示範。4樓展示的首部分,是來自歐洲卡塞爾攝影樣本書獎 (The Kassel Dummy Award 2020)的47本入圍作品。美國藝術家Claudia Han 巧手設計file夾裝幀風格,記錄其患有栢金遜症的祖父的生命故事。讓真實存在過且富人味的生活痕跡,不至流於在冷冰冰的病人檔案裏被永久封存;

法國藝術家Jérémie Jung則以強烈反差的黑白照片,紀錄了拉脫維亞看守所裏年輕人的獄中生活,坦誠分享各自故事的文字細膩而動人。風格尖銳的構圖,更製造空間讓讀者思考監獄背後的意識形態;

波蘭攝影師Agnieszka Sejud的《HOAX》,則以極其誇張的色彩對比和飽和度極高的視覺質地,調侃着天主教在其家鄉的影響力,議題極具爭議性。其捨棄釘裝,「反樸歸真」地把各頁簡單摺疊成書冊的安排是亮點。

本地攝影師玩味創作記錄時代
4樓展場的另一邊,是本地攝影師的主場——由「光影作坊」舉辦的首屆香港攝影樣本書獎2021。「光影作坊」在幾個月前曾作全球招募,最後有來自約12個國家的藝術家參與,而來自香港的投稿則佔近一半。

談玩味,譚昌恆就以多張香港街景和霓虹燈牌照片,組成樣本書《今時唔同往日喇》;他在作為底板的卡紙材質上加上瓦楞紙、膠片,甚至把卡紙裁剪成城市形狀和過膠相片,讓整本實體書的實驗手工感極為濃厚;

創作者李卓媛偶然發現其祖父母曾在70年代經營士多,欲尋訪卻發現原址已成了一幢水泥牆;有感如化石般消失的歷史,她在兩年前倒模了10件與士多有關的物件組成大尺幅樣本書《缺景》,以製作標本的概念,嘗試留住曾在城裏出現過的一抹小店風光。其欲以書本與祖父母和父親建立連結的動機,情感真摯;

創作者Siu Wai Hang則以黑白照片紀錄了一年半前,那個讓香港產生翻天覆地改變的夏天。書裏所有人臉被打上了一個個孔,視覺語言上的他們介乎於存在和不存在,與這段超現實的歷史氛圍詭異地吻合。

因書籍版權問題,筆者無法在現場作近鏡記錄。覺得文中的描述過於紙上談兵?不如親身到場揭揭書,也許你也會同樣驚嘆於攝影師運用不同媒材製成實體書、從而以相片說故事的技巧,絕對值得預留多點時間仔細咀嚼。

攝影書獎展覽完結後,緊接將有一系列講座和攝影書市集舉行。4月6日更將開展為期6日的「尋找香港」攝影書藏展,由策展人李泳麒從「光影作坊」三千本藏書裏,挑出聚焦香港題材和攝影師為主的攝影書展出,同樣值得期待。

攝影書獎展覽
日期:即日至3月31日
第一屆香港攝影書節
日期:即日至4月11日
時間:1100-2000
地點:灣仔茂羅街7號3-4樓
*需進行網上預約:https://form.jotform.com/210750164897461
撰文、攝影:熊天賜
*部分圖片由光影作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