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萬難做呢齣劇,都只係想帶歡樂俾大家…」2019年8月31日晚上,在灣仔的演藝學院有這樣的一幕:站在台上的王菀之(Ivana)聲淚俱下,感謝同樣排除萬難到場的觀眾,支持自己首次一腳踢完成台前幕後的音樂喜劇《First Date》。當時Ivana認知自己的角色,首要任務是做好台戲,為觀眾送上喘息空間。台下歡聲雷動,Ivana似乎成功了。
年半過去,場地音響傳來同名新歌。急促的琴音和鼓點節奏,為這間泛着點點神秘、詭譎的粉紅房間拉開帷幕。今天的Ivana同樣希望做好台戲,只是舞台換成入行15年來首個藝術展覽,身分也悄然轉換成策展人;現在的她認知自己的角色,似乎是希望與觀眾探討標籤文化的社會觀察家。
由音樂、影像和實體展覽三者組成的藝術項目,Ivana為其命名為「the Pink Room」。對她來說,主題的粉紅色、經常在MV裏出現的主題標誌,再到展覽中一幅幅相片、沉浸式互動裝置和供觀者享用的咖啡,所有由她所預設的細節,均有無限遐想空間;而它們的定義均是流動的,一體N面:「作為工具,標籤可以帶來方便。但佢解讀緊嘅係一個世界嘅本身,定純粹係一個你自己對呢啲形容詞嘅睇法?我希望藉呢個project引發大家一啲思考。」她說。

標籤也有進程?
「佢係sexy、神秘、溫暖… 顏色本身已經俾咗啲人一個睇法。」她指着牆上、貌似一式一樣的相片作品,重提早前在社交平台上,邀請網友為自己貼出的圖片加上註解,眾人的反應讓她十分感動:「真係見到有好多個tone同標籤。喺陌生人完全唔認識嘅情況下,好似已經聽到一啲故仔咁,你聽到佢有經歷、難處或者盼望。」

Ivana直言如觀察到標籤現象的進程:「遠古嘅年代,就算未必真係一張張標籤,人類嘅大腦都係需要分類,先會明白事情。例如分辦『呢度有危險、有毒、有益』…」作為人類天性,Ivana認為標籤本質是用以溝通:「簡單如一個大家茶餘飯後、好容易去流露到出嚟嘅『嗱你咁就即係等於咁』、『咁就唔好咁』… 呢啲『咁』字,其實就係好多嘅睇法、概括、形容詞擺咗喺日常生活入面。」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而社會就是由這些獨立的個體組成、創造意義和價值… 讓每個人觀照自己,反思對別人甚至自己的標籤如何形成,就是Ivana希望透過展覽達到的目標之一。
「去到而家互聯網好發達,彷彿更加要盡快歸類——呢份作品係點、嗰張相係點、呢個人又係點… 洐生咗一大堆hashtag出嚟。」隨時代流轉,標籤在科技進步的同時被運用以加快辨別事情。轉化過程中,本作為溝通工具的標籤有機會因方便而成為處死一個人的屠刀。標籤者有否想清楚亂下標籤的影響?被標籤者又能否好好處理別人對自己的期望?標籤現象裏的權力關係,Ivana也希望觀者能好好思考。

#藝術 = 王菀之
以第三身出發談展覽的目標,策展人Ivana當然能老神在在。那麼在她眼中,有一個標籤能概括自己嗎?「唔…我諗係…不如 #藝術 丫。」留白數秒後,卻緩緩吐出看來理所當然的答案。也許因為本出身於音樂產業的Ivana無論身處何種崗位,總不會完全與藝術切割。然而藝術最有趣卻煩人之處,也是在於只能以主觀的角度發放和接收,沒有標準:「咩係藝術?咩人做出嚟嘅作品就係藝術品?觀眾又需要擁有咩條件先可以去睇一個藝術品?呢啲問題,係我好多時都希望自己清晰嘅。」

Ivana認為藝術很直接。創作者有意念,就以不同創意的方式表達:「藝術家有intention(傾向)想表達一樣嘢,希望deliver(傳達)到出嚟,呢個係我對『藝術』兩個字嘅解讀。」另邊廂,觀眾也不需要「很懂藝術」:「你只係需要… 如果可以嘅話,清空你個mind,直接吸收藝術家俾你嘅訊息,就已經係你自己得到嘅嘢。」然而基於藝術家的技術和造詣,或者觀眾沒有調整期望;兩者從來不會完全契合,Ivana認為這很正常:「只係外界好快就會加插好多諗法,例如藝術就係難明、好深、唔識…」Ivana眉頭輕輕一皺,說:「所以有時創作嘅時候,我都會界定咗隻歌嘅出發點係要容易明白、或者係用嚟賣演唱會飛,所以要hit啲…」聽眾和同業的反應,曾直接影響Ivana下筆的走向。別人的標籤,讓Ivana為自己貼上更多標籤。

而15年間由文靜的鋼琴女生到癲喪的喜劇演員再到神經質的音樂人,在Ivana身上出現的身分不計其數。她直言即使不是自己的意願,以標籤塑造藝人,本就是行業的運作模式:「係需要咁樣做,亦都係呢個行業入邊同人溝通嘅方法。即係… 其實標籤本身係應該同人溝通嘅方法嚟,睇你點用佢。」她打趣以「玉女」為例:「要sell靚、要瘦、要好fit… 你自己塑造咗一大拃對呢兩個字嘅睇法出嚟,係冇問題嘅。」但當標籤越來越多,就漸成了自設的框架、負擔:「要斯文、淡定、純情… 標籤影響埋你點睇自己,以為自己係咁;而本身其實你未必係咁嘅時候,不斷(處於)唔係自己(本貌)就會攰、會反思、會迷失。」

That’s You. Sure?
「以往監製同編曲工作都係由馮瀚銘(Alex)負責。但我都好想試吓自己做,利用埋呢個部分去表達自己想分享嘅嘢。」雖新歌《The Pink Room》並非Ivana首次擔起自編自監的崗位,近年如《波點女皇》和《碧玉》等破格的作品同樣出自她之手;但也許考慮到外界的反應、又或者來自藝術家天生的敏感、甚至無來由的擔心,Ivana再次掉進自我懷疑的迴圈裏。這才意識到,原來在 #藝術 底下尚有更多Ivana為自己賦予的標籤。其中一個被她以笑聲輕輕帶過的,竟是「#無信心」:「係無信心㗎… 但有一次我就問自己,做呢樣嘢嘅intention係乜?」站在Ivana對面的我,下意識地看看牆上的鏡子,上面寫着「That’s You. Sure?」。

她續道:「『你做啦,你而家又唔係唔識音樂,唔係唔識編曲,唔係唔知道需要做嘅step係啲乜,你只不過係冇信心,咁你咪做咗先囉…』其實就係咁開始。」笑言在下刪一千字的自我催眠裏開展新歌製作,言語間流露缺乏自信的Ivana,卻是在最後提供最大信心給自己的那一人:「我硬係覺得,編曲上某啲位要好大聲同好快先表達到我嘅情緒。好爽咁做完之後,我就好淆底咁問Alex覺得點。佢問我係咪肯定想咁做。」Ivana頓了一下,眼神堅定起來:「係。我係想咁。」
「技術性上面當然有好多進步嘅空間,譬如啲file可以執得整齊啲,等混音師Mixing嘅時候方便啲…」 Alex鼓勵Ivana盡量嘗試,其「trial and error」精神,讓Ivana邊做邊學,漸漸放開心胸大膽表達:「因為我都唔係由零開始咁樣去學;如果純粹係風格上面冇信心,你唔知(結果)㗎嘛,唔好怕咗去表達先。」

觀照自己 標籤非觀眾的錯
「好多嘢真係要試過先知。可能你試完之後,先發覺原來我真係個玉女呢?原來行啱咗路。」重提「玉女」標籤邊說邊大笑,Ivana一秒回復認真mode:「所以標籤未必係negative(負面),(被誤解)亦都無得怕㗎喇。」

坦承曾為被他人、或者被自己貼上的標籤感到迷惘,現已完成策展工作的Ivana回望過去,發現在被標籤的不安裏打轉,是讓自己成長的一步、必經的過程。尤其在於近年發展成為多棲藝人的身分,Ivana自覺要花多點時間觀察、了解自己。才發現一直以為毫無保留地在作品裏表達自己,原來是當局者迷:「我一路都覺得自己係以同一個出發點,去做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創作;但原來我忽略咗,我自以為同一個我,觀眾睇到嘅係唔同嘅我。」她才明白,其實觀眾未完全吸收到自己的本質,標籤就應運而生。然而這並非觀眾的錯,而是溝通的本質;兩者並不會完全契合的特性,其實就如藝術。洞悉標籤必然存在,Ivana選擇回到自身,做好自己:「花咗啲時間了解自己,而家先有多啲信心。我終於知道點樣去整合,自己想表達嘅嘢,而可能性係仲多咗。」

Ivana笑言不能說這次展覽是個「開始」,只能算是執行上較清晰的一步。她不會為未來的表達方式設下框架:「對我嚟講,最重要係好誠實咁,用想用嘅媒介去傳遞想法,就係咁簡單。」舞台劇電視劇電影音樂妻子女兒… 甚麼都不對,甚麼都對;總之未來的王菀之,一定都和藝術有關。

王菀之:「The Pink Room Experience」
日期:即日至4 月 11 日
時間:12:00 – 20:00
地點:銅鑼灣 Fashion Walk 百德新街 53 號地下 A 及 C 舖
預約參觀:www.themissingsomething.com
撰文、攝影、剪接:熊天賜
// Interview credits //
Makeup artist : Janice Tao
Hair stylist : Jo Lam @ SALON TRINITY
Wardrobe:Sacai from JOY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