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廂「推開奔馳的窗 只見城市的萬木無聲」,那邊廂又看到「對岸輪胎廠的火災 冒出漫天裊裊 眾人的煩躁化為黑雲」… 來自《北角汽車渡輪碼頭》一詩,專屬都市的鬱悶和人們的焦躁,被詩人梁秉鈞(也斯)浪漫地以1974年的區內城景記錄,以物詠情。然而相似的氛圍,放於現在亦無半點違和感。
47年後的今天,距離北角汽車渡輪碼頭不遠處的北角(東)渡輪碼頭,有着一個期間限定的跨媒界體驗式裝置展覽空間藝術行《待渡》。需要等「待」多久?又將「渡」到哪裏去?與47年前也斯筆下港人不安躁動的情緒互相呼應,昏暗的場內以各種媒界如聲音、文字、光影、陶瓷甚至形體藝術,在有形與無形間互相烘托,成為鬧市裏讓人能放鬆情緒、好好思考的空間:「這不算是很有故事性的作品。但它是一個抽象的環境,讓人呼吸、甚至產生對於過去和未來的想像。」作曲家林丰說。
渡過未知前,先交由聲音引領放下積壓已久的思緒,盡力呼吸。
由媒體藝術家伍韶勁創作的裝置作品。
一塊陶瓷片 遊走有形與無形
一掃幽暗空間營造的侷促與陰鬱,清脆的風鈴和敲擊聲,原來出自陶瓷藝術家尹麗娟(Annie)之手:「以高溫燒陶瓷,再透過互相碰撞便能產生不同的聲音。」裝置由多串由陶瓷片組成的風鈴串連起來,參觀者坐上鞦韆,便會拉動裝置;風鈴和陶瓷片隨着晃動響起悠然樂章,配上起伏時錯落有致的動作,如海浪般替參觀者沖走煩思亂緒。
陶瓷藝術家 尹麗娟 除了使用者,像海風之類的自然因素介入令裝置發聲,
也是Annie的巧思。
Annie 認為周遭環境為陶瓷片賦予了特別的意義,代表着記憶的碎片:「碼頭是一種老舊的交通設施,有着相當的歷史。很多回憶曾醞釀於此。」人來人往,乘客通常只會在碼頭作短暫停留:「等船期間沒甚麼好做,基本上就只會胡思亂想。所以很多時候,那些回憶都只會是一些零碎的思緒。」Annie認為搭船像「過冷河」、是讓人在工作後能沉澱思緒的時間;而「待渡」這個空間,就像是「過冷河」前的預備、讓人整理思緒。從有形的藝術裝置,創造聲音以構築起無形的「收心」空間,超越維度的轉化過程讓Annie得到極大的樂趣。

沉浸在沒有時間的空間裏
在風鈴和陶瓷片所產生的清脆敲擊聲背後,隱約能聽見一陣陣深沉的電子音效;再把耳朵張開一點,又能聽見另一層由金屬摩擦的聲音… 層層堆疊的音牆,原來是來自作曲家林丰的創作。「我所負責的音樂,連同Annie的陶瓷和風鈴裝置所發出的聲音,都是肉眼看不到、而基本上已經填滿了整個空間的東西。」與Annie的看法相似,「無形」的聲音,能達到的效果其實很是「有形」:「我們希望塑造一個讓人休息、思考、甚至只是簡單地放鬆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無論走到哪個角落,都能聽到我的創作。」

甫踏進場內就一直縈繞着參觀者,林丰的聲音創作包括已預先錄製好的聲境(soundscape)。用上的樂器包括以多軌錄製合成的大提琴、色士風和少量鋼琴,優雅得來為訪客提供安穩的氛圍準備讓思緒好好沉澱:「這個聲境沒有很大的起伏、不是很戲劇性的音樂;而是只會輕微轉變,慢慢發展。」預錄的聲境裏還有隱約出現的頌缽,在現場也被林丰以六倍加乘效果實體地呈現:「頌缽的聲音充滿靈性,很能鼓勵到人們進入較為沉思的狀態;以裝置上的機器沿着頌缽邊磨擦,會發出一種彷彿源源不絕的聲音。」
現場有六個實體頌缽裝置,加強聲境靈性迷幻的效果。 現場有六個實體頌缽裝置,加強聲境靈性迷幻的效果。
眾聲喧嘩,各種樂器產生的聲音在場內發酵;而聲境就如聲音的混合物,融合不同層次令其以較諧和的狀態陪伴參觀者。林丰表示原本設計聲境時,就是希望其能無限延伸,彷彿做到一直循環播放的效果:「它是一個四聲道的聲境,所有樂器都有着不一樣的播放長度。重播了一次,所有聲音就不會跟初始的時候一樣。」彷彿把待渡的時間拉長,碼頭成了被抽走時間概念的空間。

《待渡》是共同情緒
讓參觀者更實在地感受「待渡」,團隊特意走訪十二組擁不同背景的受訪者:「從嬰兒到較年長的人都有,各人都有着自己關於『等待』的經歷。」參觀者參與逢週末才有的偶發演出時,會得到一塊陶瓷片;上面有一組電話號碼,接通後會聽到由林丰擷取和處理過的受訪內容:「令聽眾能掌握初步的想法,受訪者的經歷、希望表達的是甚麼。鼓勵他們在偶發演出後,到附近繼續探索受訪者背後的故事。」林丰指着身後的窗戶,上面全是受訪內容的文本。在昏黃的燈光映照下,受訪者的故事就像在海面上的飄流瓶,無了期地等待別人拾起閱覽。
作曲家 林丰 林丰指着身後的窗戶,上面全是受訪內容的文本。在昏黃的燈光映照下,受訪者的故事彷如在海面上的飄流瓶,無了期地等待別人拾起閱覽。
「碼頭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地方,很多人每天都會經過,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對林丰來說,自己的聲境、Annie的陶瓷碎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細微的事情各自運作,卻在同個空間裏同時發生着,那是一種共享的生命力:「也就如12位受訪者,大家都有各自的故事。部分是現居於香港、或曾居於香港,其實同樣希望帶領參觀者探索香港這個地方。」
曾待渡過的人,帶領正待渡的人,橫越未知。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壓軸節目
藝術行《待渡》
跨媒界體驗式裝置 + 偶發演出
地點:北角(東)渡輪碼頭上層空間
日期:即日至4月25日(每節參觀時間為40分鐘)
*逢星期五、六、日晚上7:00至7:45及8:00至8:45場次,特設偶發演出。
費用:免費(須預先登記)
節目網頁及登記預約:www.newartspower.hk/event/art-walk/
撰文:熊天賜
攝影、剪接: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