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當日走到外型極富現代文青「大地系」味道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面前,甚為期待明年它有國寶出宮,如今暫且遠觀幻想。
「博物館將在明年6月底向公眾開放,我們現在已經籌備着九個開幕展。」旁邊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說團隊正密鑼緊鼓地備展,希望可以提供一個「新」的面向、香港視野予觀眾了解故宮文物。

「新」這個字倏然引起了大家的疑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後,而兩地故宮的定位和特色都發展成熟,那麼香港如何能走出截然不同的風格?香港故宮現在已開始宣傳和作教育工作,例如本月12日便率先舉辦一個別具心思的網上zoom講座「問世間情為何物──宮廷女性與藝術名作的故事」,在男性當道的紫禁城,訴說女人的故事。

「我之前做過一個展覽是關於清代紫禁城的女性,皇后和後妃的生活以及她們的藝術,讓觀眾從女性的視角重新認識故宮的文化。」談策劃初衷,王伊悠侃侃而談,彷如有用不完的知識彈藥。

王伊悠曾任美國波士頓迪美博物館中國與東亞藝術部主任策展人﹐2018年她與司美茵(Jan Stuart)聯合策劃《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大展,被《波士頓環球報》評為2018年度《最佳歷史及主題展》。「你以為女性只是生育的奴隸嗎?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王伊悠在故宮正式面世前率先開講,大談宮廷女性與藝術名作的故事,以及女性在中國書畫名作形成與流轉過程中的作用。
先敬輩份後敬人
「除了我們看宮廷劇的愛情故事以外,宮廷其實是一個機構,而且是等級森嚴的,不能只是用一個家庭來看待。」王伊悠糾正大眾對宮廷的誤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是根深蒂固的概念,但王副館長指這是同輩的事,若然輩份不一樣的時候,輩份才是皇道。

今次講座的主角崇慶皇太后就是最佳例子。「崇慶皇太后是乾隆媽媽,而中國傳統重孝,乾隆更推祟以孝治國,所以他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乾隆為崇慶皇太后五旬祝壽,作《恭祝聖母皇太后萬壽無疆賦》,又將此賦做成泥金字錦邊圍屏一架呈進,從下旨到完成歷時7個月。王伊悠又笑問:「你的母親生日的時候你會送甚麼?一頓大餐?乾隆卻送他母親頤和園,一個超級花園豪宅。」

從權力地位到藝術收藏,女性也很「有say」。「我們在講宮廷收藏的時候,會說乾隆是個大收藏家,可是有沒有想過女性也會有收藏呢?」王伊悠指一般人對收藏這回事也有「定性」。崇慶皇太后作為皇帝的親母,其收藏絕對不遜他人。「崇慶皇太后80大壽時,乾隆送她一本《甘珠爾經》,這是藏傳佛教裏面非常重要的經典,它裏面有鑲金、珍珠、各樣的寶石,而且它有108卷,每一卷都金碧輝煌。」
女性不只是個題材
藝術從來不是男性的專利,但王伊悠卻疑惑為何談到女性與名作的關係時,女性仿彿頃刻絕緣:「大家一般看到中國或者世界的名作的時候,你可能很多時候會想到女性只是一個題材,譬如說《蒙羅麗莎》,或者我們想到很多的書法家都是男性,很少人能把名作和女性藝術家結合。」
而作品《深秋帖》就特別引起了她對女性藝術家的生活或創作的關注。「現在有少人還在討論這張作品是誰寫的?清代的時候明明認定是元代著名的女書法家管道升,為甚麼後來會突然有異議認為是她老公趙孟頫所寫的?我對於這種討論比較感興趣。」王伊悠如是說。
文物是文物,但文物背後故事可有不同了角度的解讀,而王伊悠將會在是次講座中用女性的角度去介紹和探討《深秋帖》和《洛神賦圖》等傳世作品,或許能抹走不少人看文物的盲點。
故宮文化講座系列:問世間情為何物──宮廷女性與藝術名作的故事
日期:6月12日(本星期六)
時間:上午10時至11時(香港時間)
講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博士
語言:普通話,設英語及廣東話即時傳譯,不設字幕
活動平台:Zoom
立即登記:https://wk.org.hk/tc_pmlectureseries1c
撰文、攝影、剪接: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