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香港「獅子山精神」最神的不單有同舟拼搏的韌力,更具有懂得靈活變通的腦筋。活在香港這個「The迫city」,港人總有辦法在石隙裏生花,迫出詭譎多變的空間,再在當中自得其樂。
「中環這個小社區裏面,有很多巧妙的設計和使用方法都是來自一些民間智慧,街坊很靈活地使用地方。」《街角巧現》策展人郭瑛也讚嘆香港這個國際都會的草根智慧。

考現巧現 重拾民間人情
大館的展覽「街角巧現」,以上世紀初日本學者今和次郎提倡名為「考現學」的研究方法,穿梭中環大街小巷,重新細閱一些街坊的巧思,帶出人與人、人與地之間的濃情小故事。

明明是同一片天空,何解會發現新大陸?考現學講求的正是對現世周遭的敏銳度,學習從一隅看一個社區,這也是大眾所缺乏的。所以郭瑛在策展之初就毅然摒棄考古,用數字、細微的觀察法好好看當下,「考現正正與考古相對,考古學研究過去的人類社會,考現學則著重當下,是現今的人考察現今的事,透過多次的微觀素描觀察及利用數據統計,觀察地區建築環境和探究環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於是展覽就請來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郭斯恆帶領的研究團隊,穿街過巷,走訪中環多個地方,從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人事開始發掘,捕捉四個社區故事,再找來本地藝術家以創作回應。
那裏只有樂慶里?
樂慶里是一處隱於中環石板街巷弄裏的園地,依山而建的一片淨土。因為一場疫情的洗禮,健身室紛紛關閉,令港人走到街頭,頃刻將這個「小羅馬廣場」轉化為一個流動健身室,用汗水澆灌草木。如斯的抗「疫」智慧教郭瑛佩服,「那些人在樂慶里做運動時,會用欄杆卡住自己的腳做仰臥起坐,也會綁住彈性帶來鍛練肌肉,我們將他們用過甚麼器材,運動的姿態都詳細記錄下來,這些都是很意思的發現。」

有趣的是觀察團隊發現到港人會不經意地劃分區域,各司其職,完善過坊間健身室。譬如區域二涵蓋弧形走廊,地理空間窄長,是啞鈴訓練專區,適合一至兩對重力練習使用者;而區域一就處於頂部,因為有植物作天然屏障,所以劃分了一處私人空間,是私人教練和學員的課室。
港人這種應對大環境改變的能力從沒有地域性,鄰近的善慶街就有一群伯伯踢出了自己的天地,「那些伯伯風雨不改地聚首在善慶街踢毽,將空地轉成他們的空間,不單吸引了路人駐足,也幫助了周邊的店舖,客人可以一邊喝着咖啡一邊觀賽。」

研究團隊在觀戰期間,別出心裁地記錄了他們的踢毽軌跡,從冰冷數據裏看出人情味,郭瑛娓娓地說:「其實在踢毽這個活動中,他們的互動和交流是很親密的,誰踢給誰,誰交給誰,到底是用肩膀去接,用腰接還是用腳踢呢,當中有種無法言喻的關係。」

香港就是一個奇妙之極的地方,一邊廂有被丟空浪費的空間,另一邊廂有人另闢天地,縱然香港很「迫」,但只要有港人的地方就沒有死胡同,除了樂慶里流動健身室和善慶街踢毽地,還有芳姐以植物鋪出「花路」,更有人將舊雪櫃改裝成的「自由書舍」,營造一片交流知識的空間。是次展覽就希望觀眾繼續留意社區,培養細閱周遭巧思的觸覺,「我們的展覽裏面有幾個故事,而且有不同的主人翁,但我們想說的不止是故事本身,我們希望觀眾可以從展覽帶走一份留意自己社區的敏銳度,這個才是普世而可持續的價值。」

撰文:陳昶達
攝影:陳昶達、陳恩慈
剪接:陳昶達
「街角巧現」:
開放日期及時間:7月30日 – 10月3日(11am-8pm)
地點:大館01座複式展室
費用:全免
詳情請瀏覽 :https://bit.ly/3jYwb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