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表演藝術看膩了,想找找新意思?讓「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為你準備spotlight,觀照不同範疇、多元而有深度的跨界作品,與市民大眾連結。
大館表演藝術主管錢佑表示在主題上已顯示出這一點:「我們希望以『聚光燈』一詞令香港普羅大眾留意本地傑出的藝術家。」今個季度有六個全新作品,將圍繞香港人的生活與文化,延續對表演藝術橫縱向的深層探索。

伍宇烈、盧宜均及劉榮豐一同打造全新創作——港式歌廳《撈鬆》以上一代的鄉下方言說唱出新一代香港人的日常生活與回憶。
港式歌廳唱出本土歷史
早期香港曾大批吸納外省移民,大多人都以方言為母語,因此廣東人與對外省人語言互不相通,廣東人就稱北方老兄為「撈鬆」。後來經過幾代的演化與融合才做就出如今的港式廣東話,無再分你我。可惜如今懂客家話、 福建話等年輕人已甚少,想聽懂並不容易。或許聽着各式異鄉故事,就會明白當中意思,找回屬於你我的根源。

大館藏香港礦石歷史結晶
相信對於一座歷史建築來說,大館的價值還呈現在其建築特色之上。早於殖民時期,香港礦石業務發展成熟,大多舊式建築以本地石材興建,域多利監獄就是例子之一。就讓來自澳門的團隊「歷歷在目」以非本地人的角度,替我們重新審視大館。《牆邊練習曲》帶大家重提花崗岩對於香港歷史的重要性,是一個只有在大館的環境包圍下才能切身享受到的重頭節目。作為體驗式環境劇場,觀眾可戴上耳機,在解說與音樂縈繞下探索大館裏的一磚一石,加上表演自然配合在環境中,讓觀眾徜徉於投影和燈光下重新體驗一直以來被我們忽視的特色。

梅卓燕與流浪貓的故事
貓的故事聽過不少,但有沒有看過關於貓的舞蹈表演?香港著名舞蹈家梅卓燕由1986年開始編作舞蹈劇場《日記》系列,時至今天將會發表至《日記VII • 我來給你講個故事……》。

今次梅卓燕將多年來與流浪貓相處的經歷和故事轉化成舞蹈,更自認她與貓的關係比與人來得更加長遠、深厚:「與牠們相處我得到很多啟發,更令我探討作為人的生存本質。」在人類社會生存的流浪貓,深知人類的本性,透徹人類善惡。表演透過光影投射的轉移,使每一寸燈光打在物件上時影子產生千種變化。舞蹈配合時而扭曲延長,時而變大縮小的木偶貓活靈活現。身體語言比文字更直接,就讓舞蹈來喚起你對生命的感知。

舞台上的新奇實驗
幸福對香港人來說是甚麼?《幸福家庭與狗》讓作曲家盧定彰與作家黃怡繼語塑造出一個關於五個家庭成員與一隻狗的故事,刻畫香港人在平衡家庭關係中的取捨。安逸幸福是否建構在富裕物質與平穩之上?劇場配合聲音演繹和投影,以音樂與文學一齊來與觀眾探討和反思幸福到底是甚麼。

當代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將泰國傳統的宮廷舞劇箜舞(Khon)教授給四位來自不同界別的香港舞者。透過一起進行跨文化與時空的訓練與探索,拆解箜舞的基本概念,再與香港舞者的個人特色結合,揉合出打破傳統的全新舞蹈表演《五十九如一》。
當代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將泰國傳統的宮廷舞劇箜舞(Khon)教授給四位來自不同界別的香港舞者。透過一起進行跨文化與時空的訓練與探索,拆解箜舞的基本概念,再與香港舞者的個人特色結合,揉合出打破傳統的全新舞蹈表演《五十九如一》。

只有離開過香港居住的人,才能從心感悟香港的美好與特色。五位旅居英國的香港創作人為大家獻上《痴線一分鐘》 在劇場上實驗當代舞蹈、香港的地道元素與ARG的融合,製造出化學反應般難以預料的作品, 帶你走過不分真假的模擬場景,尋找香港各個似曾相識的畫面。
最後有蘇威嘉自由步工作坊帶領參加者從探索身體與動作的可能性,拋下心理包袱,在自由舞動中探索屬於自己的舞蹈。酒為你放下憂愁,《Drink and Dance》讓新晉編舞陳偉洛假想醉後亂舞,帶你走入想像界限,探索沉浸音樂時的最純粹的歡樂與享受。
日期: 9月16日至2021年10月17日
詳情請瀏覽 :https://bit.ly/2YJTO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