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梁基爵(GayBird)為音樂人或媒體藝術家,他大概覺得沒兩樣。
「音樂和科技從來分不開,兩者同時發展的。」科技即科學與技術,非iPhone出現才有。「就算蕭邦創作複雜的樂曲,都與當時製琴工匠的技術,令鋼琴可彈奏得更快有關。」至於GayBird呢?去年疫情下較空閒,他竟網購工業用的機械臂來研究創作,一隻盛惠七萬多元,Arts Tech(藝術與科技)癮是有多大?「我天生有這條筋,好難搣!」
GayBird的舞台新作《仍…息在零地》(Keep Breathing at Zero),由三位樂手與三隻機械臂合奏。他自己的左手前臂,卻因天雨路滑而跌倒受傷,訪問拍照前,仍戴著手臂吊帶。「幸好不太影響演出,因我的角色像指揮家。」

幻想核爆過後 如當下生活
主流樂壇的GayBird,替人作曲、編曲、做唱片和演唱會音樂監製,「CV」太厚,不贅了。個人創作的他,科技感入血,加上招牌齊蔭髮型,令人想起科幻片《星空奇遇記》的冼樸。他失笑:「老了,懶改髮型。」心思都花在Arts Tech上,起點遠在2003年:「我開始收藏analog synthesizer(類比合成器),傾家蕩產買呀!它是vintage的樂器,不穩定,很有個性。從那時起,科技對我不只是工具,而是可跟我互動的東西。」
他網購的三隻機械臂,能360度活動。對於科技,籠統說法是感覺冷冰,他舉腳反對。「人人都拿著智能電話,你一起床就看著它,科技根本就是生活一部份,一點不冷冰。」數月前他應母校香港演藝學院邀請,聯同該校的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創作了舞台作品《息在零地》。《仍…息在零地》是加入新元素的「延續版」,Arts Tech上更進化了,例如重整「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XR )技術的部份。
「『息在零地』是我幻想的狀態,形容當下生活。當一個地方經歷過核爆,變成什麼都沒有的『零地』,我們如何繼續在這裡呼吸?」

這種「息」的狀態,將由樂手聯同機械臂,以敲擊樂和各種動作產生的聲音來演繹。有《息在零地》觀眾在網上寫觀後感,指「機械臂在城中,以巨眼持續監察之時,人類試圖利用敲擊管樂建立自己的節奏」,GayBird說:「其實沒明顯的劇情,內容旨在打開空間讓觀眾思考。作品確有很多『眼睛』元素,因台上所有設計都由圓形出發,去聯想身體相關的東西。」


Arts Tech成趨勢理所當然
說到身體,新加盟的表演者余林橞(Karen)成焦點,她是敲擊樂手、表演藝術家及跨學科藝術研究者。GayBird一臉期待:「《息在零地》有兩位樂手和一位演員,今次演員一職換上Karen。我在網上看過她很多演出,覺得她有演戲天份。」Karen擅以身體作為樂器,兩手空空仍能奏樂:「我的創作構思,全圍繞如何製造聲音,與機械臂互動。」

用身體動作發聲,是否靠拍靠打?Karen笑:「是啊,但很易會像非洲音樂。」所以她與GayBird再討論後,開始研究呼吸聲,又發覺觸摸身體不同部位,聲音有微妙變化。「腳最粗糙,摸上去聲音較大。用不同力度按頭髮、髮尾觸碰衣領等,聲音都很有趣。」微小如塵的聲音,GayBird以擴音機等不同科技處理,送到觀眾耳中。

由2011年《電紫兔/克》算起,新作已是GayBird第八個Arts Tech演出。當大家說Arts Tech是藝術發展新趨勢,他只覺理所當然。「這趨勢已很久,尤其在外國,就如玩jazz或電子音樂,Arts Tech都是一個genre。當然,現在香港政府推廣Arts Tech,是好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東九文化中心正在興建中,預計2023年下半年開幕,是本地首個旗艦Arts Tech場地。這個位處九龍灣的場館將採用先進的創新科技,讓公眾對Arts Tech演出有更多體驗和認識,促進文藝界的多元發展。《仍…息在零地》作為東九文化中心啟用前的準備工作之一,GayBird說:「希望作品令大家明白,Arts Tech製作不只需要硬件,背後還要付出大量時間、心思和設計。」


《仍…息在零地》
日期:9月10日(五)及11日(六)8pm、9月12日(日)3pm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320/$220/$150
購票:城市售票網
採訪、撰文:凌梓鎏
攝影:Ivan Cheung(部份圖片由康文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