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迎來行山季節,現代人忙着以鏡頭攝下本土自然之景,一眾香港水墨大師早在二十世紀中葉卻愛揮筆繪下香港山水,足跡遍及紅香爐峰、鳳凰山、大帽山、蒲台群島等地,身體力行跋涉自然尋找創作素材;亦有本地水墨家積極探索新水墨的形式,將具備個性的香港形象呈現於不同媒介之上。

早期以水墨描繪香港山水的畫家屈指可數:黃般若、張大千、黃賓虹、梁伯譽、彭襲明和呂壽琨等藝術大師皆各有其風格和特色,既有畫出偏重寫實的,亦有追求筆墨意趣、聊抒胸臆的山水畫作。其中黃般若1949年自廣州移居香港,擅繪花鳥、佛道人物、山水等題材,尤精於摹古,鍾情香港山水的他,從1950年代開始就參加了本地旅行組織「庸社」,每周攀山涉水,親身的經歷也因此豐富了其畫作中蘊藏的意趣。他平生唯一一次個展,就以「香江入畫」為題,在富現代性的筆墨下繪出香港連綿起伏的山巒,記錄早期山水之景的同時,也流露出藝術家寄情居地的情懷。

西方風景畫着重對物象的直接描畫,讓觀眾看畫如置身實景之中;中國山水畫則多為造景之作,意圖描繪出一個情感的空間。黃般若留下的寫生畫稿,多是畫在隨手拈來的紙張上,體現其作為「旅行畫家」的特色。他在年輕時已是「國畫研究會」的主將,對傳統國畫的筆法和理論手到拿來,同時亦對西方藝術以至廣告創作有一定認識,相異的兩種藝術風格結合,為其作品帶來了現代性的基礎。

黃般若其中一個教人矚目的藝術特色,是他極為簡約的山水作品,他曾讚揚國畫「削除細部之存在,與表面之相似。然不似之似,斯為上乘」。黃般若的構圖精煉、線條明快,多以香港的港灣漁船為題材,寥寥數筆已勾劃出甚具特色與韻律感的弧形地貌與海岸線,再以簡化造型的帆船加以點綴,繪出別具風情的漁港面貌。香港藝術館過去曾舉辦黃般若藝術展,例如2008年黃般若逝世40周年,藝術館籌備了「香港景・山水情—黃般若藝術展」,重現湮沒於歷史之中的昔日美景,以及當時的本土人文風物情懷。

作為香港水墨畫的墾荒者,黃般若的畫作奠下了城市急促發展前的早期面貌。其後隨政局漸穩,不同藝術家開始組織個別的流派和團體,從結構、墨色、佈局、主題內容上屢作創新。呂壽琨在六、七十代開創「新水墨運動」,而劉國松亦於同期倡導了「當代水墨」,成為本地新水墨畫的先鋒。各種數碼水墨、文字水墨、虛擬水墨等創新形式並現,在跨文化與全球化的語境下繪出香港的多元面向。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香港藝術館與上海美術館合辦「承傳與創造—『水墨對水墨』」,以六、七十年代多位大師為起點,藉由水墨畫前輩之作與年輕一代藝術家進行對話,在媒體利用、題材和表現技巧上實驗和開拓水墨的可能性,概括香港水墨在整個二十世紀的發展形態。

這個星期六(12月4日)下午3時香港藝術館舉行的「館長好書介紹講座系列」裏,藝術館館長鄧慶燊、館長俞俏將親自介紹「黃般若藝術展」及「水墨對水墨」兩次展覽的作品圖錄,細述各個藝術大師為水墨畫帶來的香港視野,以及他們的作品是如何拓寬新水墨的多元面貌。前輩筆下的山明水秀,現今或不復再見,但重看大師之作不只是為了懷舊,也是從其繪畫的角度裏感受一種對本土風情的眷戀,看畢後再度回首近在咫尺的真實景物,或將有別的體會。

館長好書介紹講座系列:水墨中再覓:香港山水和水墨新視野
日期:12月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4時
講者:香港藝術館館長鄧慶燊及館長俞俏
主持:社群藝術網絡總監鄭嬋琦
地點:香港藝術館(毋須報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有興趣人士可於講座前30分鐘於五樓新視閣場外輪候入場,額滿即止。出發前須查看相關場地網頁上有關防疫而實施的特別開放安排。)
網上直播平台:「優遊香港博物館」YouTube https://bit.ly/35laK3x 及Facebook @VisitHKMuseums
講座詳情:https://www.museums.gov.hk/…/mf2021_programmes_sa06.html
香港博物館節2021詳情:https://bit.ly/3cdI3cY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