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接觸的每樣事物都蘊藏着特定設計,由外在空間到捧在手中的細小物件,若論物之用,我們常從其用途出發,判斷其「有用」或「冇用」,但兩端之間,其實還存有更寬闊的光譜,可讓我們再作思考。
設計既顧及實用性,也往往看重美感、文化乃至背後的哲學,隨着時代變遷和使用者的講究,設計逐漸跳出單為實用的目的,甚至走出設計本身,變成一個向外拋出的問題,讓人反思設計與生活的關係。
走出專門的設計還是否「有用」?
設計看似專門,其實並不限於特定範疇。deTour 2021邀請非設計界的人士與設計師合作,將哲學、聲音、字體、運動四種元素引入設計之中,實驗更多可能性。除了有好青年荼毒室的李康廷(四哥)與書籍設計師胡卓斌重新定義咖啡店內的經濟設計元素,港隊攀石運動員歐智鋒亦會與永續產品設計師陳少華合作,以新興運動室內抱石(bouldering)場所的交流空間為概念,讓參加者即場測試肌力,並探索同行者對自我表現的「有用」與「冇用」之處。
除了視覺,你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原來也能轉化成獨特的聲音設計。不同語言各有其韻律特色,例如粵語的音節較短促而平均,英語則隨重音決定音節長短。無意識地說出的話語,在語言學家樓佳博士及樂器設計師吳澤霖設計的聲音設計裝置中,能夠透過演算法轉化成一段悠長的樂曲。
以作品對話:專業設計師與設計畢業學生
為連結香港的設計社群,今年deTour的公開徵集在專業設計組外另增設畢業學生組,圍繞主題「有(冇)用」進行設計,引入多樣化的主題概念。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們充分運用每個時刻來完成不同的事,但專業設計組的創作者梁善彤設計裝置《蕩漾之間》,利用世界的基本元素——時間、空間、光線和人的個體,以簡單的幾何圖形設計出外方內圓的二元空間,彷彿能讓人走進親密而私人的內在世界,從中勾起孩提時代的純粹聲音。
另一專業組的設計《凱維亞》則是一個不為人類服務的自肥機械人,疫情與科技令人類對機械人的需求日益增加,取代清潔、送餐以至部分客戶服務工作。《凱維亞》卻一反常態,是一個重視私領域的機械人,不喜歡與人類互動,並會在PMQ展覽期間以遊客身份四出巡視,自得其樂。
設計畢業學生組的作品,同樣透過設計展露出年輕一代對社會現象、科技、人際關係等不同主題的反思,由馬承恩和鍾樹榮成立的廿三氣動研究社,以15組氣動發光結構組成《光映遊器》,試圖打破被大眾認為是「嘥氣」、難登大雅之堂的充氣物品形象,並連接場地的電子感應器,與參觀者進行互動。
deTour 2021 設計節「有(冇)用」實體展覽
地點:PMQ 元創方(香港中環鴨巴甸街 35 號)
日期:2021 年 11 月 26 日(五)至 2021 年 12 月 12 日(日)
時間:上午 11 時至晚上 8 時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