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絕世高手,並非一朝一夕,除非係天生武學奇才。」歌劇與武俠看起來沾不上邊,但《烏龍功夫》的創作團隊偏偏將兩者結合起來。在短時間的排練裏,要將甚少接受過武術訓練的歌者培養成蟠龍神君或武林門派子弟,難道他們個個都是骨格精奇、身懷絕技的武學奇才?

「功夫是香港流行文化很重要的一個元素,而音樂可以製造張力,容易將功夫形象化地呈現,我覺得很有趣。」《烏龍功夫》的作曲家陳慶恩和劇作家麥淑賢,共同創作出一部融合西方歌劇與武俠世界的粵語諧趣歌劇。拋開文化傳承的沉重包袱,他們坦言只想在歌劇的語境下創作,讓藝術不再顯得遙不可及,而是走進大眾的視野,同時希望香港能製作出更多以母語所唱的歌劇作品。

不求文以載道 只求看得過癮

談起歌劇,大多人都會認為它是一種小眾的高雅藝術,劇場裏角色穿起華麗的服裝、以意大利文或德文高唱。但其實西方早在十九世紀就出現了喜歌劇(comic opera),以輕快昂揚的樂風講述幽默諷刺的情節。莫扎特的歌劇代表作中,《費加羅的婚禮》與《女人皆如此》等皆是經典的喜歌劇作品,在劇院中一時風靡無兩。

「我們倆都想探討喜歌劇的潛質,因為現在華語歌劇很少人做。」麥淑賢由歌劇的歷史開始追溯,認為喜歌劇具備戲劇潛質,例如重唱和大量的肢體語言,都很適合這次的武俠題材。《烏龍功夫》講述武林門派烏龍門的掌門師父被企圖篡位的師叔殺害後,師門秘笈因而失傳,自習邪派武功的師叔自號「蟠龍神君」,企圖奪掌門之位。烏龍門隨時有滅門之虞,而山下麵店烏龍館的廚神及其三個女徒弟亦被牽連其中。

看過香港武俠電影或漫畫、讀過金庸小說的人,不難從《烏龍功夫》的劇情和用語裏尋到香港流行文化的痕跡。陳慶恩坦言不能期望歌劇會帶來電影般的特效,因為兩者是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在另一層面上,歌劇加上音樂、燈光、投影等元素,也能在它的語境下孕育出獨特的創作。「我沒想到這麼大,像要傳承香港文化,我只希望藝術不再高高在上,就算是未曾看過歌劇的人,來看也會覺得過癮。」

「香港若有自己的歌劇院,就不是只做莫扎特!」

近年香港文化在各個媒介上百花齊放,越來越多觀眾重新追看本地節目、聽廣東歌,粵語音樂劇亦陸續湧現,惟數數過往的粵語歌劇作品,卻不用五隻手指就數完。

「其實香港至今只有兩套粵語歌劇,一套是2015年趙朗天作曲的《掌心的魚》,另一套就是去年香港藝術節委約盧定彰所寫的《兩個女子》,現在的《烏龍功夫》是第三套,粵語喜歌劇更加未曾有人創作過。」陳慶恩一直留意本地的歌劇與音樂發展。「外國歌劇有四、五百年歷史,華語歌劇卻一百年歷史也沒有,而且別人的語言與我們不同,我們的語言本身已有聲調的限制。作為一個作曲家,你要用廣東話編作,令觀眾不看字幕就能聽得明白,而且還需編寫多聲部重唱,在聲調的限制下要創出有趣的旋律,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預演時有一名觀眾,說自己不看字幕,起碼聽懂了九成內容,我為此感到很高興。」

《烏龍功夫》作曲家陳慶恩

回首過往在香港上演的歌劇,來來去去都是一些西方的經典作品,例如《卡門》、《蝴蝶夫人》和《杜蘭朵》等等,但陳慶恩認為,要是想歌劇在香港發展出自己的面貌,就不能只跟從西方的藝術形式。「必須要有機會讓更多人嘗試、更多人創作,才能誕生出更好的作品。香港如果有自己的歌劇院,就不是只做莫扎特,這不該是主力。我覺得應該至少每年有新作品,這個藝術形式才能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風格。」

麥淑賢從演出的角度觀看粵語歌劇的意義,覺得除了觀眾聽到自己的母語會容易入戲之外,對表演者而言也同樣如是。「莫子慧對我們說,之前她多以外語學習聲樂,例如意大利文、德文,當她第一次唱廣東話時才發現,原來以母語演唱親切很多。」莫子慧在劇中飾演小師弟阿飛,同劇的另一演員張吟晶,亦曾在講座中形容,無論對角色有多熟悉,唱義大利歌劇總像隔着衣服觸摸自己,以母語演唱才直接觸碰皮膚。麥淑賢和陳慶恩因此不約而同地提到,要是想在香港發展歌劇、拓展觀眾群,就應該用粵語唱歌劇,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創作同時也在學習

歌劇的創作過程中牽涉了很多人的交流與合作,雖然《烏龍功夫》沒有武俠電影裏的激烈打鬥與特技效果,也沒有粵劇中的翻騰和舞刀弄槍,但舞台設計、錄影、音樂的結合亦使其打破了傳統歌劇站在原地(park and bark)的演唱方式。這次演出請來旅居歐洲的日籍導演菅尾友,他是一個擅導肢體化創作的導演,過去曾製作多齣話劇與歌劇,足跡遍及歐亞。陳慶恩形容菅尾友將整個創作提升至另一個層次,在旁的麥淑賢也深有同感:「6月展演之後,菅尾友的編排令我們發掘到劇本中更多發揮的可能,因此我們進一步調整角色的特質,例如劇中大、二師姐的性格現在變得更為鮮明。」

《烏龍功夫》劇作家麥淑賢

除了菅尾友,這次演出還邀請了兼具武術和舞蹈背景的動作指導黃振邦,在舞蹈中加入八卦掌的元素,呼應劇中烏龍門的八種招式,同時由成博民擔任錄像設計,以投影強化陳志權的舞台設計及導演要求的視覺效果。陳慶恩認為歌劇演出需要團體合作:「歌劇創作並非一個人所能完成,有別於交響曲可由作曲家獨力創作,歌劇首先需要劇本,繼而要有好的導演、好的聲樂家,當然還有舞台、燈光與服裝設計。」

麥淑賢亦讚揚劇中的聲樂指導兼鋼琴家曾華琛,能夠掌握陳慶恩創作中複雜的音樂節奏、細緻的樂器音色之餘,還不遺餘力地協助歌者練習。演出結合多位本地著名聲樂家及樂手,包括男高音柯大衛、男低中音黃日珩、女高音鍾嘉欣和莫子慧、女中音張吟晶等等,並由新加坡籍的陳康明擔任指揮,在歌劇的語境下探索各種可能。由創作音樂及文本,到看着作品於舞台上成形,陳慶恩這樣描述:「我很享受排練的過程,因為期間我目睹作品慢慢成長,同時亦看到不同崗位的人以不同方式解決問題。所以每次編寫歌劇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粵語室內歌劇《烏龍功夫》
日期及時間:
2022年1月7、8日(星期五至六)晚上8時
2022年1月9日(星期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

撰文、攝影: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