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作品都係無數因緣湊合而成。」《鏡中鏡》推出不足兩星期,已破二百萬點撃率。初聽此曲以為是姜濤的個人寫照,但歌中「鏡」的意象所盛載的意義其實遠不至此。填詞人小克日前在IG分享創作源頭,將約四分鐘的歌曲追溯至王家衛與卡爾維諾。鏡像的凝視常見於電影與文學,背後盛載的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概念,亦為《鏡中鏡》賦予了深層解讀的空間。
廿二年前王家衛一個棄之沒用的念頭,種在了小克心裏,為另一個故事而發酵。王家衛過往經常在電影中自覺地運用鏡的意象進行敘事,角色透過鏡面照映、分裂出另一個自己,人物的自我意識與感情因而似假又真。1999年,小克與王家衛一起工作時,王導敘述了當時構思《2046》的其中一個故事雛形:梁朝偉扮演肥佬作家,寫一部以六十年代香港為背景的愛情小說《花樣年華》;而在《花樣年華》的另一個梁朝偉,也同樣躲在酒店房間裏寫科幻小說《2046》。
「我在寫你,你在寫我,好像兩面鏡子對疊,鏡映無限伸延……那究竟誰才是小說作者?誰才是小說角色?」王家衛沒被採用的靈感,成為小克心中抹不走的烙印。後來小克讀到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自傳式小說,當中亦提到人在宇宙、社會關係中尋求自我:「宇宙是面鏡子,我們在其中只能注視我們已經從自己那裏學到的東西。」
自我認知不能脫離外在環境,在美國社會學家Charles Cooley提出的「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概念中,每個人都需要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裏,透過想像他人的反應和評價來塑造自我。假如「自我」是社會期望之下的產物,還是否有所謂「真實的自己」?自出道以來,外界的聲音不停在姜濤身邊縈繞,「鏡仔」的成名與定位也映照着當下香港人對樂壇以至本土流行文化的期望。在頒獎台上立志成為亞洲第一的姜濤,看起來也呼應着這種潮流,成為備受觸目的偶像,但近兩年推出的音樂裏,其多元面貌又不斷地挑戰着既定的舞台形象,儼如一面照見自己的鏡像,切身回應外界給予他的評價。
「雖然這首歌表面上似是我的個人自傳,當中我並不介意將立體的自己呈現給觀眾,但最終其實只是想將我自己作為例子去傳達更多信息、引發思考。」對於音樂,姜濤作為演繹者,也有自己的執著。他的歌曲總是極為個人化的(即使不是出自同一填詞人之手)——「偏要當一粒姜糖」、「姜B姜B不想被稱得意」、「才回望十歲舊時肥仔」,放在其他演繹者身上時,當中的符號也就隨之而失效。
他給《鏡中鏡》填詞人小克寫的千字文中提到:「最後明白到人生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歌者對創作有意的引導,進一步促成《鏡中鏡》中自我審視的意義,亦引起了小克提到的創作「因緣」——一直埋藏填詞人心裏的鏡像意念、希望寫到「敵人就是自己」的「鏡仔」姜濤、監製給予的《TENET》BGM reference,都隱而呼應「鏡中鏡」的意涵。曲中最後用到愛沙尼亞作曲家Arvo Pärt的《Spiegel Im Spiegel》,豎琴與大提琴以一種鏡像般的反覆旋律,為《鏡中鏡》留下意味深長的結尾。
雖然「鏡」的意象在不同媒介中早已重複又重複,但正如小克口中所謂的創作緣份:「你永遠唔會知幾耐之後原來可以將粒種籽從鏡映中抽返佢出嚟變成為建構文化之能源,可能廿二個小時亦可能廿二年——要知道我們身處的維度才有所謂時間,宇宙萬物在空間內一定有神奇連結,生命影響生命,作品最後真的會說話。」在同一首歌曲上,創作與演繹的人各自帶來自己的寄託,在適合的時機下,舊有的意象也會轉化出獨有的意義。而《鏡中鏡》除了講述姜濤自我的內在鬥爭之餘,「鏡」的意象與呈現方式也照映着香港流行音樂對於邁向深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