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近日戰火不斷,戰爭又再次露骨地顯現人類殘酷不仁的一面,再次提醒我們平民百姓只是活在毁滅與重生的輪回當中。八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征兵出戰沙場,而留在家中的平民則需要打「家庭戰線」。在《Living on the Home Front》一書就有紀錄當時人民在戰爭下的生活,以下則是當時戰爭生活的八大要點:

1. 勿浪費
戰爭期間,因進口貨物的船隻經常被擊沉,以致各種資源都變得非常重要,例如在1942年英國政府立法禁止市民扔棄任何紙張。而扔棄任何食物更被視為一種侮辱,相反,市民需要重用剩菜或將殘羹剩飯留作豬隻飼料。
2. 計畫飲食
當局會為了控制糧食資源給市民提供食物配給,以確保每人無論收入如何,都能得到公平的份額。所以各家庭為了防止糧食短缺,都會提前計劃飲食,而當時椰菜、薯仔及紅蘿蔔則被稱為「戰時冠軍」(wartime champ)因它們資源較充足而且令人相當飽肚。
3. 糧食種植
政府為了國家糧食維持一定的供應,發起「為勝利而挖掘」(dig for victory),鼓勵人民挖土耕種。當時,大部分家庭多種薯仔與紅蘿蔔,還有洋蔥和羽衣甘藍,而蘋果則成為珍貴的收成物。


4. 安在家中
今有在家抗疫,古有在家休息。當年英國燃油短缺,乘火車出國旅行變成一種浪費。於是當時政府推行「在家渡假」(Holiday at home),於倫敦公園舉辦週末音樂會和市集,鼓勵市民休閒時仍留在國家,減少燃料浪費。
5. 學習烹飪
當年英國政府也有英國版「Annie 食乜餸」,除了廣播零浪費烹飪示範,還會教導平民如何防止食物被空襲期間的玻璃碎片污染。
6. 更純樸的閒餘活動
戰爭爆發時,當時全國一律電視節目被叫停,為全國只建立一個國民電台,提供集合新聞與娛樂於一身的節目。 人們當時亦返璞歸真,讀書、做勞作、寫信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休閑活動,亦能令人民提高警覺。
7. 在大自然覓食
當時橙因貨物短缺而變得稀有,人民都會到郊野採摘果實,他們會較易找到黑莓、接骨木果、野蒜和異株蕁麻。人們於夏天找到的果實可以製成果醬過冬,靠英國食品部的指引在家製作含豐富維他命c的玫瑰果糖漿,野蒜能在沒有洋蔥和大蒜的情況下為餸菜提供風味,蕁麻則是菠菜的良好替代品。
8. 愛你的左鄰右里
當戰爭發生在全球的舞台,每家每戶也得圍結起來共同進退,所以家庭糾紛就可免則免,而鄰居之間的互助互愛成戰爭下平民的座右銘。鄰居或許會交換蔬菜,甚至互相幫忙安裝安德森式避難所(Anderson shelter )—— 就是以波紋鐵皮做門面的小型花園式避難所。


從古至今,地球文明大大小小的衝突從沒有停止過,就如湯瑪斯·霍布斯在《利維坦》提出:「戰爭才是人類的自然狀態。」戰火下當權者不痛不癢,戰火永遠只有平民受難。
最後,祝願烏克蘭人民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