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在當地時間週四(24日)清晨全面入侵烏克蘭,烏克蘭境內多次傳出爆炸與飛彈襲撃,當地民眾被迫逃亡,政府亦向當地居民派出武器。俄烏戰火在即,與戰火相距甚遠的我們不難窺見局勢動蕩與戰爭的摧殘。戰爭與衝突在人類歷史上不斷輪迴,除了持繼關注當地的局勢以外,認識戰爭本身以及俄烏的歷史,亦有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當地人民正面臨的處境。

歷史的見證離不開書寫與鏡頭,以下介紹三本與戰爭相關的書籍,來自不同時代、背景的幾位作者,筆下所寫的既是歷史與自身經歷,同時也試圖為當下提出一種可能的解答與方向。

  1. 《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

由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哈特(B.H. Liddell Hart)撰寫的這本書,總結歷史戰爭,提出人們未能從歷史中汲取的許多教訓。哈特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因受到嚴重毒氣傷害而被送離前線,其後他發表多部軍事著作,例如提出「間接路線」戰略,影響不少後世的戰略家。

《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這本書在二戰後出版,提出他在觀察軍事歷史後所得的客觀結論。哈特強調歷史的價值,認為可以藉書寫歷史接近真相,同時避免重蹈覆轍。他在書中提到,雖然大多數戰爭的起因都歸結於某些經濟、政治或宗教因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總是植根於人性,而戰爭的勝利並不會帶來美好而持久的和平,只會播下新一場戰爭的種子。他亦認為,歷史經驗證明了統一(unification)並不會帶來真正的自由與進步,反而應該在權力和差異之間尋求平衡。如此的觀察落到當下局勢,似乎依然有其與時代相符的意義,值得我們閱讀。

  1. 《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

「我們覺得自由是非常簡單的;但一段時間過後,我們親自感受到了它的沉重,因為沒有人教給我們什麼是自由,我們只被教育過怎麼為自由而犧牲。」──《二手時代》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為白羅斯記者,她花費數年的時間進行採訪和書寫,以口述歷史的形式記錄了1991年至2011年俄羅斯人的迷惘與失落。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歷社會結構上的重大轉型,人民對當下和未來感到無所適從,甚至開始嚮往昔日的共產時代。面對戈巴契夫成人民敵人,而普京繼續連任,重現世界各地一再複製的「獨裁政權」,亞歷塞維奇在歷史霸權論述之下,重新發掘多元而複雜的人民聲音。而在那之中,不僅描述了俄羅斯當地人民的歷史記憶,同時亦記錄着當世的苦難、虛無以及荒謬的現狀。

  1. 《愛在東歐戰火時:給歐洲的情書》

香港著名旅遊作家星雨(The Rain)以旅遊攝影集帶出東歐的止戰之殤,從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啟程,再走過神話城邦希臘與音樂之都奧地利,以至捷克、波蘭、德國、柏林與慕尼黑等地,述說這些城市曾經歷的滄桑與試驗。最後他更先後踏上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土地,了解當地居民如何靠着堅毅不拔的精神挺過歷史洪流。星雨在創作中搭配愛情來敘述,採訪了歷經1980、90年代巴爾幹半島戰火下當地人民的愛情故事,末段以他最擅長拍攝的極光,見證一個地方被遺忘在戰爭中的生命佚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