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又到,行花市、拜年是過年指定動作,每年這個時候,電視上總是重播着那些經典的賀歲片──「恭喜恭喜!」群星作揖齊唱賀年歌,你便知道一齣戲又迎來大團圓結局。然而今年隨限聚措施實行,年宵花市停辦、戲院停業,彷彿少了點賀年氣氛。無法進戲院,扭開電視又能否營造些許「新年vibe」?
近年賀歲片常被批千篇一律,面向內地市場後,港產賀歲片更是少之又少。「香港特色」逐漸褪色的賀歲片,卻最早源自香港,在八、九十年代風靡一時,當時戲院外大排長龍,全場滿座捧腹大笑是不少人的共同回憶。1981年許冠文執導的《摩登保標》在農曆新年檔期上映,拿下香港年度票房冠軍後,喜劇電影與闔家團聚的題材開始獲得電影圈關注,始後亦漸擴散到其他華語地區。
賀歲片迎合觀眾逢年過節尋求放鬆的心理,因此多為消遣性強的喜劇片,常取吉祥用語命名,像是《花開富貴》(1937)、《恭喜發財》(1985)、《金玉滿堂》(1995)等。九十年代,賀歲片結合不同風格產生新穎題材,周星馳與成龍為當時賀歲片兩大對頭,分別以幽默戲謔和刺激動作為代表,深植觀眾童年回憶。
然而千禧年後,不少賀歲片轉向內地市場,劇情、語言開始脫離本土,加上電影全球化的趨勢下美國電影席捲而至。本地賀歲片不是黃百鳴就是曾志偉,且劇情大同小異,香港觀眾的反應已不如以往般熱烈。賀歲片的起落,彷彿亦見證了香港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近兩年本土風氣漸盛,港產賀歲片似有復甦,例如子華神主演的《棟篤特工》獲本地觀眾支持。今年原有《飯戲攻心》、《闔家辣》等賀歲片,惜因社交距離措施延長而未能如期上畫。
農曆新年又到,不能鑽進戲院,只好留家重溫昔日賀歲片。文化者精選五部不同時代的賀歲電影,對你來說,哪套賀歲片才能稱之為經典?
- 《富貴逼人》(1987)
由高志森執導的《富貴逼人》講述一家五口某天大發橫財的故事,由沈殿霞肥姐、董驃、李麗珍等人主演,情節通俗貼地,反映經濟起飛年代下草根階層的生活與幻想。逼地鐵、賭六合彩、主權移交、移民潮等社會現狀在電影中如實鋪展,惹起不少香港人的共鳴,電影成當年票房黑馬,後來更陸續拍了《富貴再逼人》、《富貴再三逼人》、《富貴黃金屋》三部曲。
- 《家有囍事》(1992)
《家有囍事》同樣由高志森執導,並由黃百鳴、周星馳、張國榮、張曼玉、吳君如及毛舜筠領銜主演,網羅多位炙手可熱的影星,代表着當時正步向頂峰的香港流行文化。電影圍繞常家三兄弟的感情生活,以恰到好處的喜劇節奏與演技,營造中產生活的美好幻覺,被不少觀眾視為賀歲片中的經典,五年後拍成續集《97家有囍事》,其後在2009、2020年相繼拍出續集。
- 《喜劇之王》(1999)
《喜劇之王》由周星馳與李力持共同執導,主演包括周星馳、 莫文蔚、張柏芝等。此為當年賀歲片兼香港電影票房冠軍,亦是周星馳最後一部在香港拍攝的電影。電影以喜劇包裝,講述喜愛演戲的尹天仇長年擔任茄喱啡,無法出頭的悲劇演戲生涯。《喜劇之王》秉承周星馳電影的風格與品質,重播率甚高,2019年上映的《新喜劇之王》為其姊妹作。
- 《嚦咕嚦咕新年財》(2002)
千禧年後港產賀歲片較前期遜色,但仍有不少導演嘗試新的喜劇題材。在2002年農曆新年上映的《嚦咕嚦咕新年財》,由杜琪峯和韋家輝聯合執導,劉德華、劉青雲、古天樂、梁詠琪及應采兒主演。電影以麻雀比喻處世態度,鮮明的人物性格構成幽默的矛盾,劇中的家庭關係、正面思維與大團圓結局亦為賀歲片的典型元素。此劇被譬為每年都要重溫的賀歲經典,劇裏不少對白如「人品好,牌品自然好」等,在上映20年後仍教人津津樂道。
- 《棟篤特工》(2018)
近年賀歲片的熱潮不如既往,常被詬病為新瓶裝舊酒,但2018年上映的《棟篤特工》卻成了當年最高票房的香港電影。電影由張家傑負責執導,黃子華及佘詩曼領銜主演,匯集喜劇、動作、愛情與偵探等多種元素。此劇客串影星甚多,並大量置入本土電影、網絡文化的符號,其後引來的評價兩極,卻是近年少見紮根香港、較獲關注的賀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