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藝術家終其一生重複着特定的創作主題,同一種元素不斷變調、延伸,主軸看似無異,背後卻顯露了藝術家對生命漸趨深層的思考。
在意大利畫家Ida Barbarigo(1925-2018)的畢生畫作中,椅子是一個無處不在的主題。平平無奇的椅子遍佈我們生活的日常,就好像摺櫈之所以成為七大武器之首,正因它普遍藏於民宅之中,唾手可得。Barbarigo從習以為常的城市地景之中,感受到生活的氣息與活力,於是將椅子描繪成人的骨骼,以豐富的筆觸呈現生活中各種引人入勝的形象。她亦因而宣稱:「椅子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新紀念碑。」

Barbarigo對椅子的著迷源於1969年,當時她在巴黎的街頭上踱步,看到一個男人坐在杜伊勒里花園的一張長椅上,身穿厚厚的外套,戴着帽子、手套和眼鏡,雙腿交叉,以一種特殊的姿勢坐着看報紙。這個情景對Barbarigo驀地構成視覺的震憾,後來她更將那一刻描述為命運一般的相遇:「我感覺我一直都在畫他,『千里眼』系列(Clairvoyants)就是這樣誕生的。」在「千里眼」系列的畫作中,她不斷描繪一個坐在椅子上的男人,其臉在畫布上朦朧地化開,就像畫家從遠處透過窗戶觀望,然而男人的面貌卻被窗上的雨滴抹去。


由那次偶遇開始,她通過對椅子的反複繪畫,來探索自身更深層次的情感。有時她會在威尼斯或巴黎廣場咖啡館外坐上好幾個小時,只為了觀察椅子的形態,以及在那處來去的人們。有一次,她在聖日耳曼大道上散步時,看見咖啡館外分散擺放的銀色椅子,中間坐着一群人,Barbarigo將這樣的情景描畫下來,以流動的色彩產生一種人物在椅上地上分散的幻覺,並將這些作品名為《該隱,該隱》。
Barbarigo藉椅子捕捉城市流動的本質,在她的筆下,椅子並非以寫實的面貌呈現,抽象流動的線條有時營造了一種憂鬱、神秘的氣息,有時僅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卻通常蒼勁有力,乍看猶如畫家連綿不絕的思緒。在完成畫作後,Barbarigo會在畫作的表面塗一層松節油,以淡化材料的顏色。她的作品與其說是以椅子為描繪對象,倒不如說是藉由椅子描畫內心的情感,透過筆觸展現出生命斷裂、有序同時混亂的本質。

威尼斯和巴黎兩個城市,在Barbarigo一生佔有很重的份量。她在威尼斯的一個藝術世家出生,自小就對顏色和色調具有獨到的眼光,渴望成為一名自由自在的藝術家,不受婚姻和孩子的束縛。這位極具天賦的藝術家曾言:「懂得繪畫的人並不需要學習,如果他需要學習,那就意味着他並非天生的藝術家。」1952年她前往巴黎,試圖忘掉過往的教育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現實。此後她的畫風開始轉向抽象,以蜿蜒的線條配合輕盈的背景,讓人聯想到閃爍的光線與風中飛舞的樹葉。
Barbarigo曾三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在紐約、巴黎、倫敦、瓦倫西亞等多個城市展出。她晚年一直居於威尼斯,期間持續創作,多份作品被珍藏於家中,其中17幅在她60至70歲時創作的畫作,現首次公開展出。香港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以《Café》為題策劃Ida Barbarigo個展,除了她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千里眼」與椅子作品外,亦展出了她的自畫像。從具象的讀報男人,到全由線條構成的畫作,Barbarigo對椅子、生命的觀察與推移,就在這十多幅畫作中全面地舖展出來。
Ida Barbarigo個展《Café》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3月12日
地點:Axel Vervoordt Gallery(黃竹坑道62號Coda Designer Centre 21/F)
時間:下午1時至6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