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打邊爐」就像「得閒飲茶」,以前聽起來只覺得是道別時多餘的結語,但此時此刻説起來卻感唏噓,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有沒有下一次碰面的機會。玫瑰的花語是美麗的愛情;金菇的菇語是「see you tomorrow」。在一次末日逃跑中,邊爐群組中的五位藝術家:劉學成、陳正文、凌中雲、李蔚心及簡僖進存活了並安定下來。他們在廁所與打邊爐吞下的金菇重遇,「末日」也許摧毀了許多事物,但留下來的事物都得以保存,準備與你再相遇。


中環下着濛濛細雨,邁進藝穗會的陳麗玲畫廊,看見兩幅大型的「月亮」照片,末日來臨,月球會是我們下一個目標?《香港旺角洗衣街203號》的兩張照片所展示的,其實是我們生活中熟悉常見的——欄柱。要證明一個地方有生命,首先要找到生存的痕跡。欄柱以鐵為材質,塗上層層的灰色油漆保護層。凌中雲俯瞰欄柱的頂部,發現其頂部因行人的觸碰和歲月的洗禮而掉漆,驟看就像月球的表面,月球同樣是因與人類、殞石甚至其他生物的相遇而變得傷痕纍纍。就算「末日」到來又如何?至少有人知道我們存在過,為我們記錄掙扎求存的印記。


當我們打邊爐時,經常是一群好友聚首,鬧哄哄地圍坐一桌,但在簡僖進的作品《火鍋邀明月》中,黑色的椅子卻孤伶伶地對着滾燙的火鍋,鍋蓋已冒上一層蒸氣,但似乎沒有進食的氣氛。從火鍋傳出的聲音一浪接一浪,徐疾不定的節奏聽起來就如同海浪。目睹好友越洋過海,到別處展開新生活的離別之感,這幾年來對香港人來說都不陌生,簡僖進在月下聽着海浪,憶起海外摯友,模仿李白「舉杯邀明月」,他以火鍋邀明月,最終也只餘下寂寞的人與影子。



另一邊廂,眼見以銅和鋼製成的可穿戴裝置,裝置頭頂位裝上一條長長的避雷針,實行要給穿戴者來一場五雷轟頂(而作品旁邊的牆亦貼上以原子筆精心手繪的概念圖)。作品名為《制裁器》,創作這副裝備的藝術家陳正文稱:「這是一個合乎科學原理的高科技審判工具,好人就能安然渡過大審判。」當社會上好與壞的界線一再變得模糊,最真確的定義應該交由大自然來定斷,還是以大自然之名作出審判的人?就交由讀者深思。


展場上的五組作品反映了此刻人們生活在香港的狀態,同時亦流露出創作者對香港的自白,他們在掙扎、絕望、揶揄的同時也在珍惜這片荒地,像時刻盼望遠方的老朋友早日凱旋歸來。而「下次打邊爐」在此不再是一句出於禮貌的問候,而成了一個溫暖、存有寄望的約定。
「下次打邊爐 See you tomorrow」
日期:即日起至2月21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星期一至六)
地點:藝穗會 Anita Chan Lai-ling Gallery(香港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
詳情:https://bit.ly/32VblvI
敬請預約參觀:https://bit.ly/3GUwC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