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紐約時報》前記者Brent Renaud在基輔郊外小鎮Irpin遭俄軍槍殺後,《霍士新聞》(Fox News)的資深戰地記者兼攝影師——55歲的Pierre Zakrzewski,以及年僅24歲的烏克蘭記者Oleksandra “Sasha” Kuvshynova,亦在烏克蘭基輔外圍城市Horenka採訪途中,車身被砲火擊中而身亡,同行的《霍士新聞》記者Benjamin Hall亦受傷送院。

Pierre Zakrzewski為《霍士新聞》效力多年,曾置身伊拉克、阿富汗與敘利亞戰爭中進行採訪,亦在2019年到香港報導反送中運動,期間勤於採訪和拍攝,身穿黃背心、攜帶攝影器材的他常遊走於街頭,有時連頭盔也沒戴上,就走近衝突的核心捕捉前線的畫面。曾與Pierre一起工作的人形容他經常笑容可掬,即使面對最惡劣的情況,依然會重複那句他最常掛在口邊的建議:「保持微笑(to keep on smiling)」。

《霍士新聞》首席執行官Suzanne Scott在悼文中提到,Pierre才華橫溢,從攝影師到工程師、從編輯到製片人,沒有一個角色他是不能擔任的。「他承受着極大壓力的同時,仍能發揮出色的技術來完成工作。他致力於報導故事,而他的勇敢、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在行內記者中廣為人知。」

圖片來源:Fox News

在《霍士新聞》播出的悼念片段中亦提到,每當記者或製片人到達並看到Pierre在等他們時,便知道該段新聞會報導得很好,因為他幾乎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拍攝片段、整理設備、籌組故事、即時剪輯影片。Pierre為愛爾蘭公民,當地總理Micheal Martin就事件在Twitter上發表帖文譴責俄羅斯,指其對烏克蘭發起了這場「不分青紅皂白的不義戰爭」。

圖片來源:Fox News

Pierre自本年二月起在烏克蘭進行報導,同行的Sasha則是烏克蘭人,在戰亂中留守基輔協助《霍士新聞》團隊進行採訪,她在數週的工作中擔任關鍵的角色,例如以在地顧問的身份為拍攝團隊導航,以及在採訪期間進行翻譯。《霍士新聞》的製片人及記者形容Sasha聰明、勇敢和勤奮,對攝影、音樂和藝術尤其感興趣,她的夢想是連繫世界各地的人並講述他們的故事,而她亦憑藉新聞工作實現了這一個目標。

圖片來源:Lucas Tomlinson Twitter

俄烏戰火不斷,連當地居民都要逃亡至其他國家,多位攝影師卻仍願意留守當地,甚或走上前線,為戰爭提供客觀的報道。是次戰爭又被形容為資訊戰,一方面烏克蘭動員公民社會發布消息,另一方面由克里姆林宮控制的俄羅斯媒體則主導國內論述,封鎖獨立媒體並打擊「假新聞」,人民取得資訊的管道越少,愈顯得客觀新聞資訊的重要性。

如讀者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烏克蘭的報道,可關注身處當地的前線攝影師,其中不乏來自香港的記者,包括獨立攝影記者吳侃臻、梁柏堅、陳子煜、華裔攝影師陳本儒等。

撰文: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