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上世紀,相機的發明定義了人類世界影像的真假。如今,電腦合成技術就令流動影像比以前更易受到操縱、捏造,加上社交媒體的興起令數以億計的影像在網上廣傳,人們的信息變得真假難分。
近日,紐約流動影像博物館就舉辦了「深偽技術:不穩定的影視證據」(Deepfake: Unstable Evidence on Screen)的展覽,展示不同專業級的Deepfake和合成影像,從而嘗試捏造歷史的影像證據。

而展覽的重頭戲則是一段名為「月球災難事件」的六分鐘影片。影片設置於1960年代的客廳裏,模擬了1969年阿波羅11號升空的事件。但展覽版本的影像卻被捏造成尼克總統宣報阿波羅11號任務失敗的消息,説着:「命運是註定的,那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將留在月球上安息。」而這幾可亂真的「升空失敗」影片其實是由麻省理工學院高級虛擬技術中心(MIT Center for Advanced Virtuality)所製作,他們以尼克總統辭職演講作為原始影像,利用Deepfake技術「操縱」總統臉上的情感、肢體語言。

但其實如今網上流傳的大部分Deepfake影片並不非像這展覽的那樣令人信服。大多Deepfake創作者大多利用較廣泛、廉價的軟件製作影片,他們只需要收集偽造對象的大量影片或照片,人工智能就會學習這些素材用作模擬並重塑對象的臉,換句話說,越多不同角度、燈光下的影像素材,偽造影片就會更像真。

而展覽除了提出Deepfake和其他合成技術用作捏造事實的危機,更也同時表明了這些技術為文化帶來不同的可能性。展覽除了展示以合成技術製作的架空歷史影像,但也展示了這些技術如何補完真實歷史的影像,例如策展團隊就利用技術重現甘迺迪總統被刺殺、美西戰爭和一些二戰的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