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外傳出人民的呼叫聲、資金被凍結、城市被一片片的建築工地包圍、壓抑的氛圍令人唞不過氣, 這些似曾相識的畫面都融入到2001年電影《藍宇》的背景裏。

但《藍宇》不是本預言書,它只是一個大環境下發生的戀人故事。改編自網絡小說《北京故事》,故事講述由胡軍飾演的陳捍東與劉燁演的藍宇在一次情色交易後擦出愛火,他們的關係在80年代中國社會氣氛下拉扯不斷。適逢電影上映20週年,《藍宇》4K修復版將於4月21日再現香港大銀幕。這次重映版本將會是2001年上映的原版,抽走DVD版陳捍東與林靜平的夫婦生活、藍宇於冰湖唱《你怎麼捨得我難過》的橋段,原汁原味地呈現關錦鵬導演之作。
《藍宇》——八十年代中國大環境
六四、社會貪腐、同志身份,這些都是《藍宇》的關鍵字,導演關錦鵬沒有迴避,也沒有直接露骨地交代這些現象,角色的行為與心理卻默默地受這些現象影響,關係亦隨之改變。「中國當年的人、他們的想法、他們想表達的東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被周遭發生的事所影響。他們的妥協、他們的怨懟甚至他們的機會都是時代容許的。」關錦鵬強調八十年代中國這背景與《藍宇》的角色是渾然天成的組合,作為香港製作班底,導演關錦鵬、編劇魏紹恩和美指張叔平亦無意將香港情懷帶入電影裏,畢竟説好故事就夠了。

要遠赴北京拍攝一套以同志為題的電影,現在看來如入龍潭虎穴,但關錦鵬表示因當年中國大環境對地下電影較寛鬆,中國大陸的同志團體亦為同志平權付出很多,在監製張永寧打點好一切下,關導演就答應接拍。
好好説故事 不消費同志的愛情故事
作為改編電影,關導直言無意捕捉原著的神粹。「原著的網絡小說較像偷窺兩個男人的同志情色關係。」關錦鵬批評小說有消費同性戀之嫌,所以小說描述角色陳捍東對自己性向的掙扎、要見醫生了解自己是否出現了甚麼問題等情節,在電影都一一被刪去,「我作為一個出了櫃的同志導演,我不應該消費這個議題。」
《藍宇》是個大勢下的愛情故事,所以角色身處的空間就更變得重要。談起《藍宇》的場景處理,關錦鵬對好幾個場景印象深刻:藍宇與陳捍東相隔多年再相遇的天橋底、藍宇的小屋,以及末段藍宇、陳捍東與家人吃火鍋的場景。「我認為張叔平將場景處理得很好,使那種溫暖都湧現出來,在電影末段令大家感受到藍宇、陳捍東的窩心與喜悅。」戲裏四溢的溫暖不只取決於空間的營造,更源於演員之間的默契。
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拍攝,關錦鵬形容戲裏角色與戲外演員的情感如出一轍。飾演陳捍東的胡軍與飾演藍宇的劉燁同於中央戲劇學院畢業,胡軍早劉燁十年畢業,屬於大師兄。關錦鵬早在電影製作前已入微洞察這師兄弟之間的情,「劇組在籌備、圍讀劇本或一起聊天吃飯時,胡軍都表現出師兄對師弟的體貼和柔情,而劉燁在胡軍身上找到的安全感和感情都轉化到戲裏藍宇與陳捍東的角色裏。」即使胡軍與劉燁都是異性戀者,演員細膩的情感卻沒有因要演同志戀人而卻步,因關導想表達的是愛,而不是「同志的愛」。
香港電影 一段需要好好保存的回憶
關錦鵬認為八十年代中國這個背景,對《藍宇》的故事十分重要,同時《藍宇》亦借故事紀錄着八十年代中國。大環境造就故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亦紀錄了一剎光輝。關錦鵬回望這段電影歷史:「當年香港電影能走遍全世界,它們很多是類型電影,將香港寫得好看、表達得好。」類型電影指的是在風格、主題、結構,甚至角色型態上,都出現類似特徵的電影,香港常見的類型片有警匪片、犯罪片、喜劇等。
「事情過去了就是過去了。有人問我為何不重拍胭脂扣,我說可以再給我梅艷芳與張國榮嗎?」一個時代已過,我們身處的城市、社區與建築在演變,但慢慢又會釀成一個新的時代,「時代帶給我們感受,後來成為記憶。」此時關錦鵬頓下思索一會,有感而發:「這些記憶,我認為值得好好保存。」近年關錦鵬在城大任教電影與編劇課程,透過年輕導演的短片作品更置身地了解他們的感受,「他們有些人帶着憤怒、有些人帶着諒解,有些人在2020到2021年兩年間看到人與人關係的轉變。」眼見年輕一輩更關注自己身處的空間與環境,關錦鵬感到喜悅,當被問到香港電影的未來,他亦無半點懸念道:「這兩年發生的事,將它們好好地紀錄成動人的故事,這將會是出路。」

採訪、撰文:余靖
攝影:余靖、鄭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