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屆威尼斯雙年展因疫症押後一年,今日正式開幕。眾多展館中,首度參展的中非國家喀麥隆成為話題,因為它舉辦了威雙史上首個 NFT 主題館——問題是,藝術從實體轉入虛擬,如今又在實體世界展出,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後,藝術可以怎樣展?

《文化者》特約記者前往展覽場地 Palazzo Ca’ Bernardo Molon 採訪,發現場內氣氛果然與其他館不同。較之於一般威雙預展傾向風雅、富裕的中年觀眾,喀麥隆館內顯然更多年輕人,談論 BTC 又跌市之類的話題,感覺更似 Start-up 聚會。

展覽名為 The Times of the Chimera,由 Global Crypto Art DAO 舉辦,展出超過 20 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NFT 作品,當中包括 Kevin Abosch、Marina Núñez、Eduardo Kac 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藝術家亦有不少,包括 Cryptoart Driver、Genesis People、Wang Xing 等,比例超過兩成。

展品自然不是實體,一律都是屏幕。展覽主要部份就是一組橫放或圍成圓圈的屏幕,好似 screensaver 那樣展示 NFT 創作。在實體場館看 NFT 作品和在自家電腦看 NFT 作品有沒有分別?特約記者感覺是沒有的。

不過除此以外,策展人也較有心思地透過安裝 45 度角反射鏡面,加往上投影的螢光幕,造出展示 3D 作品的效果。展館內並有 QR Code,素描即送 POAP (即 Proof of Attendance Protocol (出席證明協議))NFT 徽章,以證明你曾經去過這個歷史性的展館。不過展方明言不可外傳,就恕本特約記者不在此貼出。

而其實喀麥隆館除了搞 NFT 外,於另一場地 Liceo Artistico Statale Michelangelo Guggenheim 亦有布置較傳統的藝術展,展示四名喀麥隆藝術家(Francis Nathan Abiamba、Angéle Etoundi Essamba、Justine Gaga 及 Salifou Lindou)及四名國際藝術家(Shay Frisch、Umberto Mariani、Matteo Mezzadri 及 Jorge R. Pombo)的創作。不過與人聲頂沸的 NFT 展場相比,傳統藝術展場就幾乎空無一人。

其實雖然喀麥隆今年參展,但該國政府沒有提供任何資助,展覽資金全由 Global Crypto Art DAO 提供,故今次 NFT 展的出現,恐怕亦涉及不少金錢瓜葛。不過,在缺乏政府支持、非洲國家在國際社會又難受注目的情況下,喀麥隆的策展人仍把握機會,展示自己的藝術家,這種堅持或值嘉許。

撰文、攝影:文化者特約記者 賈雅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