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榮念曾對不少人來說,或許是個熟悉的名字,在文化界更是享負盛名,最近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傑出藝術貢獻獎」,以肯定其卓越成就。早在幾十年前,藝術家榮念曾已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及發展。他一直醉心於實驗藝術,同時亦開展多範疇的跨媒體藝術創作,其中包括電影、漫畫、裝置、錄像、舞台與概念藝術。

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在舉行「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50年」,三位客席策展人與榮念曾關係既是師徒亦是朋友,分別是設計師劉小康、進念•二十面體的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及進念•二十面體的國際交流總監黃裕偉。他們強調展覽並不只是一個對榮念曾50年來的創作的回顧展,更是一個前瞻展。
「天天」塑像的眾聲吶喊

「天天向上」是榮念曾的代表作,一系列外形大小相仿的塑像,伸出右手指向天空,左手插於褲袋之中,乍看彷彿都在樂觀地寄盼未來,但細看塑像各異的神情與色調,有的丟失了五官,有的身上纏掛各樣物件,似又潛藏了樂觀背後各種難以言喻的掙扎與思考。如此的「天天向上」,或許正好概括榮念曾一貫的創作風格:他對身份與環境的關注,推使他打破一個個既定的框架,從內在進行反思、顛覆和突破。

「所有創作都與實驗有關。」榮念曾簡短的一句,已足以解釋他的創作觀。他找來不同界別、國籍的人士創作「天天」塑像,「例如我邀請首爾市長創作其中一隻,他一聽到便答應了,製作出來的『天天』以宣傳首爾為目的。很多人的創作意圖也是宣傳其政治立場,同時也有些人,創作純粹出自內心,不在乎別的事情。」

帶着不同意圖的創作者,所製造出來的「天天」塑像自然具備不同形態,聚集放置時,靜謐有序的擺設卻傳來眾聲紛陳的喧鬧。榮念曾藉「天天」將創作脫離藝術家的圈子,引入學生、設計師、政界人士、商界人士等不同聲音。塑像遙指的未來想像各有不同,卻透過作品而得以連繫、交流,甚至超越不同國界。
「天天」塑像身上承載的,其實也是榮念曾透過藝術與各界進行交流的期盼。「文化交流並非純粹每人各做些許事情,更重要的是,大家怎樣邁進合作的途徑。合作最重要的是包容,跟一個文化背景與自身截然不同的地方作交流,首先要讓自己有足夠時間去了解對方,繼而就雙方關注的文化發展方向共同討論,再互相幫助。」
基礎始於華盛頓 結合傳統與當代在港重現

在中庭的室外範圍,豎立了一個巨型的花牌竹棚裝置,層層疊高把觀眾包圍着,場面震撼。此藝術裝置名為《入門需知 — 花牌秘密花園》,原形是榮念曾在2014年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民俗節創作的大型花牌竹棚裝置,在這次展覽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再度創作,裝置結合了香港傳統竹棚和花牌紮作工藝。

「甚麼是畫廊?畫廊和我們傳統的工藝有一個很密切的關係。」榮念曾娓娓道來。鱗次櫛比的花牌竹棚背後,藏着榮念曾的小秘密。觀眾需要走出庭園,在「自說自話」漫畫間的小空隙探頭張望,才能窺探這「秘密花園」,這個畫廊除了能讓觀眾欣賞到擺放的作品,更能觀察到平常很少注意的花牌竹棚結構。

從學習到幫忙策展
榮念曾視自己的每組作品為對過去的一個反思、一個評論,以至一個對過去的重構。五十載的作品重現於香港文化博物館,不僅揭露創作者的自我對話,也藉由榮念曾不歇的自省,映照出外在社會的傳統與變動。作為榮念曾的學生,黃裕偉把榮念曾視為香港的一個傳統:「他與自身的對話,其實也是一種現代和傳統的對話。他既可以保留自己作為藝術家的角色,亦能與社會對話、與當下的年輕人對話。」

榮念曾在不同領域與媒介中屢作創新嘗試,不論是塑像、漫畫、錄像、文字還是舞台,創作本身不過是藝術家思考的載體,他對規範概念的質疑、尋求新觀點的執着,更啟發了其學生各以創作回應和致敬。例如榮念曾1996年的新媒體創作《錄像圈》,以32部電視機圍成一個圈,各播放相同而不同步的影帶,構成流動的時空幻象。胡恩威便創作出《錄像方之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作為回應,以12部投影機映射出一系列的視覺影像,進行數碼實驗,思考藝術科技的可能。
「我年青時真的看不明白他的作品,但過幾年再看就會受他所啟發,從而令我可以創作出另外的作品。」劉小康提到榮念曾重視教育下一代。除了注重自己的作品,更希望可以以不同的方法啟發其他人做創作。榮念曾希望透過更多的分享與大眾交流,亦希望能啟發文化界人士展望未來。
《實驗實驗展 – 榮念曾創作 50 年》
日期:即日至2022年8月1日
(庭院花牌竹棚裝置展至2022年5月30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一樓專題展覽館一及二、庭院及迴廊
(新界沙田文林路一號)
開放時間:
平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周末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