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吳婉芳次子,熱衷健身運動的胡智同(Lynus)擁有一副健碩身形,除此以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英國牛津大學藝術系的畢業生。健身與藝術,兩個看似違和的形象套在他身上,背後其實意味着Lynus渴望打破框架的決心。近日他在中環開設一家結合健身與藝術的兩層概念店「REP.」,並在其中舉辦首個畫展《胡智同:色彩的巡禮》,以鮮艷濃彩潑灑的30多幅肖像畫,記錄他在創作過程中的心態轉變。

「健身也是藝術的一部分。」在Lynus眼中,畫畫與健身具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把兩者結合起來這種想法,自他小時候已然萌生。隨着疫情嚴竣,健身室被迫停業,Lynus卻因此有了更多創作的時間,在隔絕的空間裏與自己對話,一如被鏡面環繞的整個展場,不論走到何處都無法不直視自己。

在日常中發掘自我反思的空間——這正是Lynus想藉由創作與健身帶出的訊息。從展場中細小的窗戶看出去,中環街道上的人與車影往來不絕,然而在展場裏停下來,凝視畫中與鏡中的同一塊臉孔,越看越陌生之時,也就意味着我們與內心逐漸親近起來。

以自畫進行內觀 打破自身框架

Lynus從高中時期開始鍾情於繪畫,但他最初原想成為一名建築師。直至後來修讀建築學校的暑期訓練課程後,Lynus發現建築師的工作性質與自己想像的不同,繼而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會喜歡建築,純粹是因為能夠從中發揮創意,於是便開始專注發展個人的藝術事業。

「藝術是一種自我詮釋,我想帶出的訊息與別人接收到的可能有所不同。」一開始時Lynus主要創作肖像畫,但當描畫的人像越多,他越重視畫作所表達的感受,故此筆下的人像逐漸偏離寫實而轉向抽象。「別人感到疑惑:為何你會畫得不像真?我於是慢慢產生一個想法,就是畫我自己,旁人難以判定我的自畫像真實與否,所以這整個系列都變成了自畫像,我對着鏡子畫下自己,整個展場因此被鏡子環繞。」

Lynus視每幅畫作如日記,靈感源自作畫當刻發生的事情,同時他又思考:為何畫作完成後,創作就必然隨之結束?展覽中有兩件作品以撕毀的方式呈現,展露藝術的野性,Lynus形容畫作意味着他渴望打破自身個性,再重新創造自己:「我把這兩幅畫作置於鏡前,當觀眾觀看畫作的時候,他們也會成為創作的一部分,透過畫後的鏡子看見自己,從而對自身展開敲問。」

重視交流 結合藝術的健身空間

自15歲開始健身的Lynus,畢業後身兼健美選手與私人健身教練等職。對身體肌理了解至深的他,發現健身與藝術也有相似之處,並深信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尊具進化潛能的活雕塑。「身體往往就是你最好的藝術品,每個人的身體、目標都不盡相同,你不需要腹肌也可以過得很快樂,有些人健身是為了建立一段友誼,最重要是它能讓人舒緩壓力。」大眾對健身的既定印象,往往是極為刻苦的鍛鍊,但健身的過程中,其實還涉及與不同人的交流以至相互學習,Lynus認為這才是當中最有價值的事情。

他與友人合資開設的健身中心REP.,便希望將健身和藝術融合起來,同時提倡社交互動與創意,舉辦展覽、Pop-up store、Talkshow、電影之夜等,打破健身令人畏懼的艱苦形象。「我希望這個空間永遠擁有各種變化。這也會成為整個健身過程的一部分:當他們看過展覽後,可以跟別人談論畫作的意思,接着到上一層換衣服和健身,外面還有Salad bar提供健康餐,另外還會提供按摩服務。到了晚上,這裏則變成一個較為舒適的空間,偶爾舉辦電影夜。我希望這裏能成為一個讓人待一整天也不覺得沉悶的地方。」

在這個概念店中,健身只是其中一部分,整個交流過程才是更重要的主體。與之相對,走進燈光昏暗的展場時,Lynus希望觀眾能在這個隔絕的空間裏,透過觀看畫作對自己提出疑問,思考自身在當下的處境,以及如何打破生活中的各種框架。藝術與健身的界限在這個概念空間裏因此受到模糊,又或許兩者本不是那樣迥異不同,置身於疫情造成的生活變動之下,由健身或畫畫衍生出來的心靈空間,都成了我們必不可少的內觀之旅。

撰文:鄭思珩
攝影:陳恩慈、鄭思珩
剪接:廖偉洛

《胡智同:色彩的巡禮》
地點:中環威靈頓街25號REP.
展期:2022年5月21至24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