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從來都是人類的重要課題,古有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今有元宇宙,發展在虛擬世界上新的生活模式,而它們都在嘗試探究存在、現實等各種疑問。

這些疑問同是大館藝術主管Tobias Berger為《雙同》(Double Vision)策展的初衷。「有時現實並不是我們看起來的那樣。」Tobias在滿佈半溶化椅子的猩紅色牆前解說這個疑真疑幻的展覽。

同一建築結構 雙重現實
大館的最新展覽《雙同》,由Tobias Berger、秦文娟、何思衍聯合策展,當中請來世界各地共14位藝術家,於大館兩層展廳展示作品,從視覺、敘事、科技和社會的角度遊走現實與虛像之間。

而是次兩層展廳有着相同的建築結構,上下層展廳中的房間看起來似曾相識卻不怎相同,就如經歷既視感(Déjà vu )。而電影美學亦給三位策展人展覽靈感,「整個建築啟發自電影如22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與閃靈(The Shining),我們希望整個建築造得像個迷宮,反映似曾相識、雙生和雙重視覺等概念。」策展人秦文娟(Jill)更提到每個房間都是用木牆,沒有特別加工,像Lego 積木般拼砌而成。「房間裏就是一個個場景,房間外牆卻像後台,讓觀眾抽離地窺探藝術品箇中意義。」
「雙同」的偶然與想像
「展覽的作品都在探究現實和虛擬、現實和假像、現實和構建的現實。」兩層同一個位置,或許有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或許有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作互相呼應。例如香港藝術家梁御東上下層的作品,分別是一樓的《喜出望外》與三樓《無盡無窮喜樂(感恩)》。在一樓,塑膠紅椅高高地堆疊,高得跨出房外,意象似乎延申到三樓,三樓的同一個房間則佈滿燒至變型的膠椅,像為一樓失衡堆疊的椅子上映悲壯的結局。


「藝術家們都會思考作品的位置如何互相呼應,但當中其實亦有着偶然性。」另一策展人何思衍(Daniel)表示展覽用了六至九個月的時間籌備,即使每件藝術作品出自不同藝術家的手,於不同時間點上創作,但作品與作品卻不謀而合。例如,一樓的香港藝術家高倩彤作品《為了更廣闊的視野》與三樓Dane Mitchell的作品《事後》造型相似,都是位於展場正中一柱擎天,而它們都是從監控議題上出發。

策展人Jill補充:「除此之外,藝術家們亦不約而同地用上窗、尺、人造聲等意象來探討現實、視覺、虛擬等議題。」中國藝術家彭可的《飄窗》系列與香港藝術家黃頌恩《金色窗簾》用上了「窗」的意象;香港藝術家鄺鎮禧的《泛濫》與Hito Steyerl 的《如何不被看見—— 一段該死的說教視頻文件》就用上了「尺」討論他們各自的課題;而Dane Mitchell的作品《事後》、鄭源的《遊戲》與Hito Steyerl 就用了人造聲作為他們的工具。



大館藝術主管Tobias Berger直言:「展覽早於六星期前已籌備完成,但我們都盡量不想取消任何一個展覽。」這是疫情對展覽最直接的影響,但回望香港發生的種種劇變,Tobias認為這令展覽更具意義,「這展覽令我們反思誰在我們背後建構現實,亦令我們了解到自己如何看待現實。」

《雙同》(Double Vision)
展期:即日起至 2022年6月12日
時間:11:00 – 19:00(星期二至日)
地點:賽馬會藝方 一樓及三樓展廳
展覽詳情:https://qrs.ly/atdruee
撰文:余靖
攝影:陳恩慈、余靖
剪接: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