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臥虎藏龍》有句經典禪話:「握緊拳頭,什麼都沒有;鬆開手,卻能擁有整個世界。」我相信當代編舞大師Christian Rizzo以「空白畫布」作題,就有less is more 異曲同工之意。

「法國五月」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因為疫情會延伸至六月),其中欣賞過又令我有感而發很想寫寫的節目,就是其與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聯手在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Freespace)呈獻的《Christian Rizzo的空白畫布》。



熟悉舞林的朋友,絕對不會對Christian Rizzo這位法蘭西當代編舞大師感到陌生。2019年他便把其巡迴演出最廣、最受歡迎的作品《來自真實故事》帶過來西九freespace,把回憶摻進了舞蹈,以最最虛幻抽象的感覺來呈現「真實舞步」。說他是編舞家我認為太膚淺,我會說Rizzo是擅以聲音、物件和肢體為素材的視覺藝術家,舞蹈只是呈現身體的一個面向。1996 年,他創辦專門創作表演藝術、裝置、獨舞或群舞作品的「fragile」,是他大膽向前跨步之舉。
最令我讚嘆的是那兩件會跳舞的衣服,那是Rizzo 與Caty Olive聯合創作的藝術裝置 《100%聚酯纖維,跳舞之物 n° 57》。別以為那兩件只是擺放在衣架上,隨機亂動的衣物,「它們」在音樂、微風之下跳出非常詩意的舞步,連影子也是表演一部分。Rizzo 想透過作品叩問觀眾:「去掉身體」的舞蹈還是舞蹈嗎?

他以動態、衣物和聲音設計等「無身體」的舞蹈,讓觀眾在默想的片刻、虛構的旅程之中,反思對不存在與不可見的體會。此作曾經在巴黎、柏林、紐約、首爾、河內等全球各城市巡展,是次在自由空 間「細盒」作第 57 回公展。看着兩條裙在音樂下翩翩起舞,感覺上有莫大的震撼。
舞蹈影像《TTT:圖爾寬–台北–東京》(2009–2011) 為Rizzo與視覺藝術家江元皓聯合製作,由三組影像組成, 結合動作捕捉 (motion-capture)、虛擬與實景混合等多媒體元素,探索身體、動態和空間 三者的關係,建構出極簡抽象而富詩意的氛圍。
《束》則是Rizzo邀請影像藝術家 Sophie Laly 製作的影片,延伸創作赫佐於 2020 年為霹靂 舞舞者 Nicolas Fayol 創作的獨舞作品《置身其中》。影像刻畫舞者迷惑人心的表演,物件及自然景觀的姿態與儀式、黑森林、洞穴、噴發的 火山等意象交織出如夢之境。


「接地氣」也是Rizzo的成功之處,他找來五位香港本地年輕舞者陳偉洛 、李偉能 、李嘉雯 、黃碧琪 、楊浩 合作,每人在他的出題下,參照香港的地貌創作一段獨舞,於自由空間不同角落演出,與周圍空間融為一體。看到舞者以故宮作背景跳着強勁的舞步,真有種時空錯亂之感。


這次,Rizzo當然也沒有令我失望。雖然他本尊未能赴港,卻一直從法國遙距策劃裝置、舞蹈影像、現場演出等,連香港舞蹈員的排練他都要全程以視象檢視,希望100%參與其中。

另一破格位,以為Van Cleef & Arpels 只沉醉於珠寶世界,其實集團多年來一直透過不同類型的企劃,秉承弘揚舞蹈世界的傳統,包括與Benjamin Millepied創辦的L.A.Dance Project攜手,以新作向其致敬,造就 FEDORA – Van Cleef & Arpels Prize for Ballet 芭蕾舞蹈大賞,以及夥拍全球各大舞團、歌劇院及與Christian Rizzo合作。
撰文、攝影:馬如風 (部分圖片由Van Cleef & Arpels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