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透過這個獎項,我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嘗試做更多創作和舞蹈的作品。」——梁晉朗
由妹妹當先鋒,梁晉朗在9歲時開始在香港一間學校學習芭蕾舞。跳了兩年後,他發現自己對讀書的興趣不大,反而希望可以選擇一件豐富他生活的事去做。對比起與同齡小孩,他更想走一條不一樣的路,為使日後生活過得更充實有趣,他毅然踏上了專業舞者的道路。有別於華人家庭中的「虎爸」、「虎媽」,梁爸梁媽對他的決定十分支持,而那個決定亦因此改變了他往後的人生,使他一跳便跳了22年。
循環往復中生變
一頓菜式吃一次,很美味;吃兩次,仍美味;吃三次,卻漸生厭。這個比喻套在舞蹈練習上同樣合適,再有趣的事做10次、100次、1000次,也會迸生出其他的感受。梁晉朗每天反覆做相同的事,從星期一至五的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都是他練習的時間。「剛進了舞團,覺得這樣的日子還可以接受的,但如此反覆做了五、六年,這個感覺當然也會消退,容易使人感到沉悶。」也許出於對舞蹈的熱愛,也許是身體早已習慣,他從日復日的練習中學懂的,不是放棄,而是堅持。
「跳了這麼多年,到某個時間,芭蕾舞對於我來說開始失去了其新鮮感。因為每天堅持跳着,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斷重複做好每一個動作,始終芭蕾舞有一定的規則,變化不會很大。」梁晉朗近年開始涉足編舞的工作,他認為編舞有別於傳統的芭蕾舞訓練,每次創作都可以設計不同的動作。創造一個新的作品只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當一段編舞完結後,梁晉朗便把當中的成果放下,再投身至新的作品上。在重複的日子中,其實亦潛藏着不斷的變化,讓他得以為自身對舞蹈的感情「保鮮」。
芭蕾舞以外的嘗試與聯乘
在香港演藝學院中,梁晉朗接觸最多的是現代舞。現代舞的動作在芭蕾舞步中甚少出現,因此從芭蕾舞訓練中出身的梁晉朗,不得不加深自己對現代舞的認識,像是身體該如何運用:「相對來說,現代舞的延伸性可以很大,亦可產生很多的變化和不一樣的事。」這一點推使梁晉朗在編舞上較多地融入了現代舞的特色。
對於獲得今年度的「藝術新秀獎」,梁晉朗感到意外,他希望透過是次獲獎的經歷,令他有機會在不同的平台上,嘗試挑戰和創作不同類型的舞蹈作品。梁晉朗希望在世界各地尋找善跳不同舞種的舞蹈員,從而與芭蕾舞聯乘,創作出一種新穎的舞蹈,令舞者展現自身獨特的舞蹈風格外,又可以把自己的故事滲進其中。
梁晉朗簡介:
2009年於北京舞蹈學院畢業,其後於香港演藝學院芭蕾舞系繼續進修,2011年畢業後隨即加入香港芭蕾舞團擔任群舞員,2014年獲晉升為群舞領舞員。他曾在香港芭蕾舞團擔任多個主要角色,包括《胡桃夾子》的費殊和老鼠王、哈維《睡美人》的珠寶、衛承天《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白兔先生等,2003年曾獲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優秀表現獎,近年創作包括《她(們)》(2016)、《盼》(2017)、 《源》(2018)及《憶》(2019)。
撰文、剪接、攝影:陳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