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香港發生了很多事,特別是疫情,令大家的心理影響很大。身邊的人都經歷了不少情緒的起伏,甚至有着抑鬱的情緒。」大館展覽《圓缺俱樂部》(emo gym)策展人李伊寧細説香港現狀,對她來說,這段時間是百感交集。「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在公共場合安全地分享這些情緒。我希望大家可以到emo gym這裏練習如何釋放自己的情緒。」

一場情感主導的當代藝術展 

《圓缺俱樂部》(emo gym)的展廳有別其他傳統展覽,它並非設置於白色立方體的空間,它更像個戲院、一個黑箱子,令觀眾沉醉於作品的世界。當代藝術經常鼓勵觀眾以抽離的眼光看待事物,李伊寧則希望反轉這個觀念,「人們在音樂或電影上得到的共鳴,我希望這個展覽也可令觀眾有着如此強烈的情感連結。」因此李伊寧為展覽找來七位香港藝術家用作品共同審視、折解、甚至擁抱這時代的脆弱。

策展人李伊寧

展覽裏有較傳統的平面作品,例如鄭虹的畫作《夜星/ 路燈》、《湖面》,藝術家固然在畫面上精雕細琢。但同場亦有不少裝置藝術品,即使有些是用現成物來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藝術家卻沒有馬虎看待材料的物質性,「藝術家們對他們作品有着很多雕琢和理解。不論是錄像裝置還是互動聲音裝置,他們都用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去處理不同媒介的物質性。而這一點同時呼應展覽的原意,就是物理空間與心理狀態之間的複雜關係。」例如曾家偉在展覽中的三件錄像作品,《蟲洞》、《氣泵》以及《琵琶魚》,他用高清影像將日常生活不以為然的「生物」巨細無遺地呈現在螢幕上。事物在影片中不斷循環發生,比喻在龐大社會體制夜以繼日的無力感和徒勞感,而曾家偉刻意將這些日常事物放大,簡單直接地營造社會為人們帶來的無限逼力。

曾家偉《琵琶魚》

人人也可以很emo 但是否人人emo?

「Emo」是個較新的字,最早源自於90年代初的另類搖滾音樂。但亦因近年網絡科技蓬勃,人們更容易在網絡處處抒情,人人也可以很emo 。「網絡上很多人都可以表達自己,但是否科技上的進展或虛擬世界的交流就足以填補我們所有物理空間,面對面,親密交流的空隙呢?」《emo gym》就是在挑戰近年虛擬世界的這洪流,「人們都想做線上展覽罷了,但我們仍然堅持要做一個實體展,就是要鼓勵觀眾到現場與作品有親密的接觸。」

而朱凱婷的互動裝置《inti-gym》就是回應探討人類之間的親密接觸。作品讓兩位互不相識的觀眾在音頻的引導下,在兩邊的獨立空間互動十分鐘,過程中可從布料屏障感受對方的觸碰、談心聊天、或以眼神接觸。「而展覽的名字其實就是受《inti-gym》所啟發的。」李伊寧娓娓道來。

朱凱婷《inti-gym》

這次展覽因香港第五波疫情延期,所以當李伊寧回到此地看見這件作品時,更倍感觸動。「這份作品就是宣揚與陌生人都可以有短暫但卻深刻的親密交流,但疫情卻改變了我們這種心態。它試圖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甚至改變我們身體的本能反應。」這話也不無道理,不知何時開始,我們會對街上的人群充斥反感。不知何時,我們在街上想推開一切親密的行為,而《inti-gym》就是在對抗這種反人類的常態。這些種種「常態」皆因我們沒有好好妥善自身的脆弱,「如果你去擁抱你自己的脆弱性,打開自己自己的心窗,或許我們可以感受一段神奇的經歷。」

《圓缺俱樂部》(emo gym)
展期:即日起至 2022年6月19日
時間:11:00 – 19:00(星期二至日)
地點:賽馬會藝方
展覽詳情:qrs.ly/jvdtd3v

撰文:余靖
攝影:陳恩慈、余靖
剪接:余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