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當香港還被稱為「文化沙漠」,任天晉(Magnus Renfrew)卻選擇了在港策劃「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其後Art HK被Art Basel引入,他便開始擔任這個大型藝博的總監。眼看香港逐漸發展成為亞洲最大型的藝術市場,任天晉又在四年前毅然轉投一衣帶水的台灣,籌辦第一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一眼捕捉台灣的優勢,首屆便迎來超出預期的觀展人數。到了前日(9日),他再次迎來新動向,宣布將在東京推出一個以年輕一代為對象的新藝博。

被譬為「藝博戰神」的任天晉,每次轉職都意味着一整個地區與藝術市場的拓荒。短短幾年間,亞洲的地位在國際藝術市場上顯著提升,不少國際畫廊紛紛選擇在亞洲開幕——說任天晉是其中一名主要推手也並不為過。曾被《ART REVIEW》評選為「國際藝壇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的他,活躍於國際藝壇20多年,總是比別人更早捕捉到市場發展的潛力。

由最初要遊說畫廊來香港,到現在國際藝術市場對亞洲的需求越漸旺盛,任天晉好像早就看穿了如此的趨勢,然而又似是漠不關心。自言為生意人的他,卻把籌備藝博形容為追夢。在亞洲多地策展,任天晉不免被問到有關競爭性的問題,但他經常直言:我們該關注的不應是競爭對手,而是自身的條件與目標。大概源於此因,任天晉從不滿足於從一個地區藝術市場上所取得的成功,在駐足之處以策劃大型藝博牽起關注後,數年後又現身另一地方重新發展。

前日,任天晉便宣布將在2023年7月,於日本橫濱舉行一個新的當代藝術博覽會「Tokyo Gendai」。他認為日本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實力,使之足以成為新的國際藝術展示平台,同時又看到日本新一代的收藏家近年越漸活躍,認為這為日本帶來了一定的市場潛力。故此藝博將以當地年輕收藏家為主要對象,設有80至100家畫廊,當中20%畫廊來自日本,其餘80%則源自亞洲及世界各地。

Tokyo Gendai的展會總監為Eri Takane,她曾在日本的Google Arts and Culture及東京的Sazon Art Gallery中任職,並於曼哈頓工作了13年。在美國回來後,她與任天晉一樣,意識到國內漸趨成熟的收藏風氣,形容新一代更願意購買藏品。與日本現有的藝博有別,Tokyo Gendai將設有國際遴選小組,其中包括台北亞紀畫廊的創辦人黃亞紀(Yaji Huang)、佩斯畫廊(Pace Gallery)總監Marc Glimcher等,負責審查參展單位的申請。

在主要展示區域以外,Tokyo Gendai亦設有三個展區,分別以新興藝術家作品、具歷史意義的亞洲藝術家,以及藝術科技(包括NFT、AR及VR等)作為主題。任天晉與Takane都表示新藝博並不會削弱香港在藝術市場上的樞紐地位,而是建基於日本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歷史,以及當代創新技術的基礎之上,展現日本的優勢。

撰文: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