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香港人自身並不察覺,但多去不同地方,再回來香港之後,會發覺有些字體風格其實是香港獨有的。」
——許瀚文(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2018年得獎者)
作為字體設計師,許瀚文對於每個字體所勾勒出來的個性觀察入微。去年「空明朝體」的集資計劃募得比預期遠超五倍的款項後,他與團隊密鑼緊鼓地進行設計。繼三月釋出7500個漢字後,許瀚文預計將於八月推出另一個更為完整的版本——總數一萬五千字,當中包括超過一萬三千漢字,相信已能滿足一般用家對繁體字的要求。
空明朝體的集資網頁上,形容字體的美如流水、空氣,能夠自然流動於字裏行間——如流水和空氣,在日常生活,字體的出現也是理所應當。因此許瀚文感嘆,字體設計常受到香港人看輕:「他們甚少在意或珍惜其價值,以為造字就只是逐字畫出來,卻沒了解到背後的排版、外觀等均涉及諸多考慮。」
-1024x640.jpg)
數年前,當許瀚文在舊公司提出空明朝體的設計時,並沒得到很大的重視,直至他把計劃放諸公眾平台,直接面向字體的使用者,讓他們清楚這套字體的設計特色,也知道是否值得購買,最終超額達標的集資結果為字體設計帶來了一個好的開始。許瀚文形容空明朝體的設計初衷,在於重新探討中文漢字的特色:「其實本身每個漢字皆有收有放。長久以來,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常欣羨英文或日文的字型優美,卻覺得中文字硬是缺了點甚麼。其實只要認真看,中文字也可以很漂亮,也有屬於它的特色,我就在如此的命題下挑戰這件事。」

他回憶空明朝體的創作靈感最初起源於在台北旅居的日子,從圖書館裏的民國時期藏書,許瀚文觀察到舊有字體與現在的分別,後來再鑽研明體初開發時的線條與美感,從中構思一套全新的字體。在許瀚文眼中,字體也有屬於自身的性格:「只要我將中文字的性格帶出來,這套字體就會有一個豐沛的情感在背後,視覺上也如是。」空明朝體予人的感覺靈活,筆劃外張如同飛翔,柔和的感覺令其常用於文化領域,最近便有設計師將之用在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適切地突顯作品與字體的感性特質。

極具個性的香港字 由字體保育到文化保育
這套字體的構思其實最早萌生於2014年,卻一直未有被投放於正式的設計生產之中。直至2018年,許瀚文奪得了「DFA 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獲得贊助前往德國慕尼黑深造,於海外工作的歷程中,汲取設計以及營運設計工作室的經驗,得到啟發並開始思考自己的事業前路,後來因疫情回到香港,因緣際會之下夥拍造字資歷超過30年的設計師張堅強和馮景祥,將空明朝體由構思帶到實際的生產,同時積極透過字體保育發掘專屬城市的特色與精神面貌。
許瀚文到訪不同地方觀察,發覺香港的字體原來極具個性,尤其是一些較具精神與活力的字體便很香港,像北魏楷書的勾、剔常現於香港的招牌,與台灣柔和的字體相比,香港的字體更為活潑和靈動,或與香港人的整體性格有關。但與此同時,許瀚文亦感覺到台港兩地的設計風氣有所不同:「同一件事,當我跟台灣人說時,他們比較願意聆聽和了解,即使字體對他們來說過於昂貴,也會選擇以別的方式支持。然而在香港——當然也有人支持——卻比較難以推動。無論你把設計過程描述得多麼困難,他們往往不太重視。」

許瀚文認為自己獲得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至今,仍在依從預期的計劃進行,特別是在本地字體教育和保育的範疇之上。「香港的經濟循環改變迅捷,很多事物不斷建立、拆毀又再建立,以至背後很多歷史或精神面貌難以保存。」他慨嘆道。「假如想保留這個城市的特色,我希望透過更多保育的行動,提醒大眾有關這個城市背後的生活與特色,以及專屬這個地方的文化面貌以及視覺文化的元素。」字體看似尋常,背後卻包含一套美學與文化精神的考慮,並與整個城市密不可分,我們如何看待字體的創作與保育,也因而決定着自身城市的精神面貌將如何被形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DFA 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 2022」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7月12日
詳情:https://ydta.dfaawar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