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帶不走,但可以讓沒來過敦煌的人聽見敦煌,這對我來說將是多麼奇妙而深遠的經歷。
——作曲家譚盾

綿亙千年歷史的敦煌石窟,鑿岩於沙漠,以壁畫記錄的佛學藝術與生活面貌,讓當中的故事得以跨越時空的局限。壁畫以瑰麗之姿靜立,直至「知音人」出現,竟從沉默的壁畫裏聽出了聲音。
往返敦煌數十次的作曲家譚盾,深受窟中壁畫所感動,花了十年將失傳千年的古樂還原,以現代音樂重構那些已然消失於歷史的樂音。譚盾回憶,自己首次到訪敦煌時,在壁畫洞穴裏一待就是六個小時:「敦煌壁畫中記載了4000多件樂器、3000多名樂伎,以及500多個古樂隊。這些古老的壁畫深深地感動了我,我彷彿從畫中聽到了聲音,這讓我有了一種靈魂的衝動,想把這些壁畫變成音樂,用交響樂團演奏出來。」
曾獲奧斯卡獎和格林美獎的譚盾,曾創作多首著名樂曲,包括電影《臥虎藏龍》、《英雄》的配樂,亦曾憑弦樂四重奏《風雅頌》獲德國國際作曲比賽二等獎。面對失傳的樂曲,譚盾處理時依然駕輕就熟,受五件敦煌壁畫古樂器所啟發,他創作出《敦煌五樂神》,曲中的獨奏部分由本地中樂演奏家彈奏。對於為他帶來靈感的五件樂器,譚盾形容它們的音色與眾不同:「它們非常古樸,一種音色一出,瞬間就能將我們帶到另外一個世界。」
除了《敦煌五樂神》以外,譚盾的另一首作品《風與鳥的密語》更以手機交響樂的方式進行,現場觀眾可以智能手機參與互動演出。在佛經與佛教繪畫中,「鳥」以兩種姿態經常出現,第一類是人世間常見的吉祥鳥類,如天鵝、鴛鴦、孔雀等,另一類則是神話傳說中的飛禽,像是朱雀、迦陵頻伽等,用以闡釋淨土世界的「極樂」意境。
譚盾的兩首作品《敦煌五樂神》和《風與鳥的密語》,以及史達拉汶斯基(Stravinsky)圍繞「火」或「鳥」的兩首作品《煙火》和《火鳥》,為今年8月24日至11月21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敦煌 — 千載情緣的故事」展覽率先響起前奏。譚盾表示,傳統中華文化裏,火能克疫,並帶來興旺和生活的焰火。音樂會以火和鳥作為上、下半場的主題,亦有寄語當下之意。藉由這次的演出,譚盾期望能夠引起香港觀眾對於大自然與生命的思考,同時帶來交流與分享的機會。
「譚盾‧樂韻敦煌」音樂會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022年7月16-17日(共兩場)
時間:晚上8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