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紛亂從未止息,卻並非所有的苦難都如戰火一樣具象:在不公義土地上人民的無聲吶喊、封閉國家裏性小眾的掙扎、困於庸碌生活中渴求解脫的人,這種種故事發生在遙遠的國土,然而從中衍生的悲喜與善惡,卻在我們的生活裏顯得如若毗鄰。

在影像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觸碰世事的脆弱?紀錄片把光投至黑暗之地,將影像抽離審視再重構,凝視各地群體面對的困境時,亦讓我們細看世間善惡的因果、了解人類悲喜的構成。「歐亞紀錄週」選映的15部紀錄片裏,從烏克蘭頓巴斯戰火下魂斷異鄉的導演、意大利橫街窄巷裏那些秘而不宣的社會問題、兩個由敘利亞逃難至德國的變性兄弟,以至印度唯一由女性經營的報紙,皆被置於鏡頭之下,成為不同民族歷史傷痕的記錄。

於紀錄週播映的15部紀錄片,皆是歐盟各國的精選,並由百老匯電影中心策劃,主題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人權、移民、女權、運動、性小眾、貧窮問題及新聞自由等。其中開幕電影《敵方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Enemy),講述隻身跨越千里的Patricio,來到言語不通且戰火不斷的中東,尋找七個滯留在當地難民營的孫子孫女;閉幕電影《惡人之煞》(The Bad Man)的導演則是一名緬甸孤軍後裔,移居台灣後,藉紀錄片深究緬甸的社會問題,真切地拍下獨立軍和當地人迷失的心理狀態。

除了放映紀錄片外,「歐亞紀錄週」還將舉行一連串映後談和問題環節,例如在8月14日的分享會中,便邀請了來自烏克蘭、曾協助策劃國際人權紀錄片電影節的Yuliia Kovalenko,以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分享兩地的紀錄片生態和拍攝時面臨的挑戰。

在動盪的世界,以15個故事作為落腳點,鏡頭所凝視的生命,亦記錄並審視着世間普遍的困境,如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所言:「點出一個地獄,當然不能完全告訴我們如何去拯救地獄中的眾生,或如何減緩地獄中的烈焰。然而,承認並擴大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人禍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

歐亞紀錄週
日期:8月5日(五)至8月14日(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PALACE ifc、PREMIERE ELEMENTS
門票現已開賣,售票網址見:https://www.cinema.com.hk/tc/movie/special/3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