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文化的出現,往往源於人們對現世不安的投射。未知世界的怪力亂神,發端自原始社會,並隨着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現代人對死後世界的認知未必比古人多,然而鬼神故事卻在複述與新增的過程中,變得更形豐富和複雜。

早前台南市美術館為特展《亞洲的地獄與幽魂》釋出了一幅清代的殭屍照片,讓人毛骨悚然的展件,在展覽尚未公開展出已引起轟動。此展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 Paris)於2018年推出的特展,由傳統故事延伸至流行文化,展品中呈現了日本、泰國和中國等地的傳奇鬼怪與地獄想像,這次巡迴至台灣,更加入了當地九位藝術家的作品,增添台灣視角下的宗教文化。

策展人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表示,展覽從佛教藝術、電影到當代藝術,列舉出各種鬼怪故事,尤其當死亡作為亞洲人內心的最大禁忌,他更期望透過這個展覽,讓觀眾從藝術的角度探究生死。與此同時,台南向來有「眾神之都」的稱譽,在當地能夠找到與生死相關的各種廟宇,供人祈福保佑,令展覽的意涵更為豐富,挑戰傳統民族禁忌之餘,又將台灣本地的宗教文化帶進美術館之中。

是次展覽分成四個部分,一共展出約170件展品,展廳門口播映由許冠英、林正英等人主演的香港電影《殭屍先生》(1985)。進門後首先迎來台灣藝術家顏忠賢的作品《地獄變相》,帶來台灣的文化視角,另外侯春廷的裝置藝術作品《傳遞》中,看似輕薄的冥紙,其實是以陶瓷所製。同場還有首度公開展出的《十殿圖地獄掛軸》,此掛軸原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典藏,受邀展出後,館方亦特地為此進行修復,將十幅地獄審判景象鋪列於觀眾眼前,具有警世之意。

顏忠賢作品《地獄變相》
侯春廷作品《傳遞》
《十殿圖地獄掛軸》

展覽同時納入亞洲各地的鬼神觀,例如​​泰國的鬼面節、嬰靈信仰「古曼童」與厲鬼幽魂娜娜,另外還有日本江戶時代的妖魔鬼怪傳聞、天狗與河童妖怪面具、貞子、動漫鬼太郎等。受日本文化影響甚深的台灣,也出現了白長髮的女鬼形象。本地傳統的民間信仰亦轉化出多種原生鬼怪,像是吃小孩手指的虎姑婆、早期叢林傳說中的魔神仔等。

《古曼童精神護身符》

對於這種由獨特主題所構成的觀展氛圍,卻非所有人皆受落。早於展覽推出前,美術館公布的殭屍照片已引起網絡上迥異的輿論,有網民批評特展是「怪力亂神」,要求停辦,亦有人認為應以文化藝術的角度觀看這次展覽。結果《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在本月25日開幕後,出現了「人比鬼多」的情況,購票進場者大排長龍,館方更一度宣布暫定售票。

特展的展期橫跨農曆七月,週六營業至晚上九時,更增觀展氣氛。館方準備了1,000個台灣首廟天壇的香灰平安符隨票贈送,讓觀眾定驚。特展首天,亦有觀展者穿上牧師服裝,手持聖經和十字架在展品前拍照,直言要「淨化這個被詛咒的地方」。由古代至當世流行文化,幽魂與地獄的形象始終在各種文化與藝術之間徘徊,反映由未知恐懼所產生的多元想像。在無法避免的生死大限之下,鬼魂因此成了人類情感的載體,讓我們透過藝術,轉換觀看的方式,重新面對當代社會裏的各種禁忌與未知。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
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10月16日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詳情:https://zb.tnam.museum/

撰文:鄭思珩
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