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於香港,我們的記憶好像總有一部分保留給了海洋,不論是來往維港兩岸的天星小輪、已屬回憶的珍寶海鮮舫,又或單是捧於手上的智能電話、穿在身上的衣服和鞋子,亦同樣受益於航海業。這個由海洋串連起來的香港故事,其中一個重要的敘述始點在於1945年,時值戰後重生之年,香港和海洋漸以不同的形式彼此連繫,並隨時代推演而發展出別樣的意義。

一枚於跑馬地出土的二戰時期炸彈,現被投放於中環碼頭旁的香港海事博物館,作為港口故事的序幕。近日由海事博物館籌備的特備展覽「香江泛洋奇蹟」,展示了25件具標誌性的展品,當中既有「香港製造」的工業產品,也有與天星小輪、海員與貨櫃碼頭相關的文物,展品看似多元,其實貫連起來便是四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展覽裏其中一個重要的展示,是由電影製作人麥曦茵執導的五齣微電影,由年輕演員黃溢濠、郭爾君、林耀聲、歸綽嶢、戴妙珊及Mr. Jan(鄭家傑)主演,以20多歲香港年輕人的視角探索世代的愛情與家庭故事。五齣微電影散佈於展覽的不同角落,與展品相互扣連,例如二戰時期開發的潛水頭盔、輕工業舊照中的女性服裝,都在電影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以香港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作為主軸,追溯日常生活與海事的連繫。


「麥導處理細膩的人物關係時尤其出色。」香港海事博物館首席館長陳麗碧博士推許道。麥曦茵善於捕捉日常的細緻片段,其風格與展覽的意念不謀而合,透過她執導的電影,能夠勾勒出海事歷史於生活裏潛藏的片段。陳麗碧介紹微電影時表示:「我們希望把香港四代人的經歷,以一位25歲的女孩蘇嘉敏為主角,由其父母、祖母、曾祖父母及她自己的愛情故事,凸顯香港的海事歷史如何與社會時代的發展緊扣。」

除了微電影外,展覽亦加入了藝術科技的互動元素,包括以虛擬實景技術重現二戰時的空襲情景,以及「大富翁」式的體驗遊戲,以親民有趣的方式解釋「仕組船」的融資方法,以及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船東。陳麗碧期望藉由互動遊戲增加觀眾的投入感,從而讓觀眾明白到,香港的港口故事其實與我們自身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香江泛洋奇蹟」按時序將戰後香港劃分成五段重要時期,包括「浴火重生(1945-1948年)」、「商貿重啟(1949-1970年)」、「急速發展(1960年代-1980年代)」、「貨櫃改變一切(1972年-現今)」以及「遠景」。展覽最後一部分展出了何詩蓓2020年於東京奧運會贏得的銀牌,聯同她寫給港人的家書,勉勵香港人帶着堅毅的特質努力追尋夢想,其後再以一個籠罩湛藍燈效的隧道作結,寓意香港未來的港口故事將交由觀眾繼續敘述。
「香江泛洋奇蹟:1945年以來我們的港口故事」
地點:香港海事博物館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10月30日
撰文、攝影:鄭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