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體模社於2020年邀請了20位畫家和13位模特兒參與《體祭》展覽,展出了90幅作品,藉此擴闊身體美學觀念。體模社今年出版《我們的模特兒》一書,書中收錄了模特兒的訪問以及畫家們的作品。
《我們的模特兒》彷彿《體祭》的延伸,把這一場「體祭」帶出了展覽場地的四面牆,無論在書店的書架上、咖啡店內,甚至是一個「普通人」的家中,都可以發生一場「體祭」。這彷彿在告訴我們,有關身體的議題根本與每個人有關,而也並非一個難以接觸的議題。
「到底哪個才是模特兒在現實的樣子?」——這是筆者在看《我們的模特兒》時一直有的想法。
《我們的模特兒》以參與《體祭》的模特兒為主軸,每一個章節都會有其中一位模特兒對於人體素描和自身經歷的分享,以及不同畫家畫這個模特兒的作品。筆者讀過模特兒的分享後,總是很想知道有過這些經歷的到底是何人,也很想在畫家們的畫作中尋找模特兒「真實」的樣子。不過,筆者往往發現模特兒的形態,甚至是外貌,在每一個畫家的筆下也不一樣。
畫家們都望着同一個模特兒,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除了畫家的風格有所不同外,筆者相信其實每一個人看到的也若有些少遍差。有模特兒在分享之中表示覺得自己太瘦削,也有患有侏儒症的模特兒在一些畫家筆下,身體和「正常人」差不多。
在這些畫作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每個人對於高矮肥瘦的定義都不同。原來我們雙眼所看見的都不盡真實,我們眼前往往有一塊濾鏡,而這塊濾鏡就是我們從以往的經驗和一些個人的認知所構成的主觀思想。也許我們永遠沒法把這塊濾鏡擱下,正如我們沒法抹去我們的過去一樣,但當我們開始知道完全客觀是不可能時,也許就是從種種規限和固有看法中解脫的開始,又也許在此時,我們就會開始懂得欣賞不同的身體。
當《體祭》展覽變成一本書,無疑可以讓人用更多的時間仔細地觀賞畫家的畫作,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也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模特兒Albert幾個月大時患上腦膜炎,康復後脊椎生長不良,像一個S形。筆者好記得在書中欣賞由畫家Evelyn T.N. Lam畫的Albert時,筆者望着畫作中Albert的後背,看見了畫家一筆一劃構成了各種曲線,也組成了各種不同且獨特的形狀——筆者覺得這些線條和顏色都很美,也許世上沒有完美,每個人的身體都是藝術本身,就如畫布上一抹抹的色彩。其實我們又何必遵守規則,追求所謂的完美?
撰文:000